顾犇
《那些年,那些人》
王炳南著,王尔立编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一个追星族的自白。拿到书以后,才发现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王炳南,一九三九年生,盛泽新生丝织厂创办人王鸣泉长孙,新生厂继承人王雨生长子。他在盛泽读过几年小学,长期在上海学习、工作,从教四十载,退休中学教师。他擅长油画、民族乐器、戏曲评论、写作,曾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戏曲评论和杂文。在上海市盲童学校工作期间,他与人合作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盲字乐理教材。
作者年轻时候家境殷实,做教师之余喜欢拉琴、画画、写作,颇有见识。晚年是京剧名琴票,达到专业水准。
为什么他会认识那么多名人?其实,有不少特殊的机缘。他中小学时候的教师刘咏、邓白丁、郑定乐,在之前都是民间高手,有合适的时机就脱颖而出。作者在这种环境下熏陶,一个文艺青年也就成长了起来。
例如,作者的小学音乐老师刘咏,上课不光是唱歌,还讲乐理知识,讲音乐家故事,欣赏音乐唱片,恐怕有一些中学的音乐课都不会教得这么深,有时候还请几个朋友过来重奏,使得孩子们大开眼界。1956年,作者听上海交响乐团演出,看到节目单上有刘咏的名字,不敢相信就是过去的老师,直到演出开始后才确认。于是,演出结束他到后台去认老师,老师后来约他单独见面,听了他的二胡演奏,言简意赅地进行了指点,令他终身受用。
又如,初中老师郑定乐,教植物学和动物学课,还教代数和几何。后来,郑老师主持编写了《法汉词典》,可见其在法语界的地位。
作者的学习经历,说明当时的学风、教师的素质,也说明当时的富家子弟不都是吃喝玩乐的“白相人”,相当一部分都有文化和艺术素养,还有很好的道德品行。
作者读高二的时候,向《新民晚报》投稿,写了一篇《只顾前不顾后》的文章,批评剧场管理不善,散场秩序混乱的状况,1956年7月18日就发表了。第一次投稿,一举中的,对作者是一个鼓舞,也使得作者找到了另一个发展方向。
书中提到了作者拜梅派京二胡大师朱庆觥为师的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作为学生的刻苦和执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作为老师的名家风范,清高而无铜臭。我们也由此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 在京二胡领域有如此高的水平。
在谈到与新华艺专教授钱鼎交往的事情中,他提到了钱先生关于人体艺术的见解,他还有一个以前的外国学生,住思南路,家里有人体模特,钱先生带作者一起去“开眼界”。后来那画家交不起房产税和地界税,就回法国了。
1956 年到 1966 年期间,作者除了做教师本职工作以外,主要是写作投稿,还参加业余民乐队训练演出、京剧吊嗓伴奏及研读戏剧理论等活动,从中交往了一些名人。
1977 年至 1984 年期间,作者在上海市盲童学校工作,教语文和音乐,也教民族乐器,指导训练一个盲童民族小乐队,并编写了《盲字乐理基础知识》。小乐队经常接待外宾,因为演出成功,得到日本友人的称赞,于是就有了两次出访日本的机会。在本书中,作者也有出访前后的详细回忆,例如如何邀请,如何报批,如何组团,还有礼品、服装、护照、外汇、零用钱等,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个时代涉外工作所特有的事情,正史中未必有记载。
这本书是他晚年回忆而成,他儿子王尔立整理文字并设法出版。可谓口述史,是一个时代文化生活的记录。这样的氛围,今后或许无法重现。作者的记忆力惊人,回忆文章里包含不少细节,令人赞叹。
在回忆的同时,作者也对一些文化现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例如,关于上海“老克勒”,作者认为,应该是“老克拉”,“克拉”是英语"Class"的音译,级别的意思。“老克拉”是指:从前经济上、生活上、文化层次上、职业地位上级别高,现在有点落魄的人,而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那种浮夸炫耀的公子哥儿。
虽然每篇文章侧重谈一个人,但是作者喜欢在其中插入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还有对历史背景的描述,串连起来是一幅文人雅士的风景画,栩栩如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记录:读王炳南《那些年,那些人》”,《讀書樂之友》(上海市黄埔区明复图书馆),2025年第4期(8月31日)(总第213期),第3版;约2.0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