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犇
俞晓群的《两半斋续笔》印出来以后,我在第一时间就拿到了。64开的精装本,小巧别致,可以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阅读。
《两半斋续笔》中的不少文章之前已散见于各大媒体,对我来说,算重读。其中的一些事是自己亲历,或者听作者讲过,在书里,我看到了更加精准的表述。既然是“续笔”,肯定有《两半斋随笔》,我也读过,所以这个“重读”,有几重意思。
本书由王强作序,他的行文很特别,不时穿插英语,在文学、出版、哲学等领域自如游弋,给人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许渊冲先生晚年时说王强以后会超过他,由此可见一斑。其实我一直视王强为创业达人,第一次读他写的序,又让我领略到他的另一面。
所谓“两半”,指的是工作和家庭这两个“自我”;作为文化人又是出版家的俞晓群,除了这两个“自我”,其实还有很多“面相”。王强认为,海德格的“二元性”理论不能解释作者的个性,需要都介绍出来,正如他现在从事的装帧(binding),又可以解释为物质性的“捆绑”、文化中不同元素的“黏合”、书与世界的“桥梁”。于是,王强用“多元”的方式解释了俞晓群的多重自我,可谓“一半无欲、一半无恶,一半无始、一半无终,一半无近、一半无远,一半无博、一半无浅,一半无古、一半无今”,在心的虚静中,“坐于室而见四海”。而“两半斋”,就是“他那只渴望划破思想河面的小船”。
王强丰富了“两半”的内涵,直抵“两半”的思想境域。而我眼中的俞晓群,既是“两半”的,也是“合二为一”的,那个“一”,就是书。不妨说件小事。
沈昌文先生晚年时,我和他往来密切,不仅对他的为人和人生态度有了深入地了解,他做的一些事情,我也参与其中,所以《两半斋续笔》中曾提到我。特别是沈公“二房”里的书,原本我想争取纳入馆藏,也为此事和他谈过几次,他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后来我才得知,书都在俞晓群那里,作为进一步写作、研究的参考。从一个爱书人的角度来说,只要这些书能充分发挥作用,归宿并不那么重要。
正因为俞晓群尊重前辈,才会有前辈为他指路、给他提供帮助;我听他讲过不少类似的故事,很受用。他一生做的事,都与书有关,这是他的财富;他的记录,也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值得细细品味。
(责编:张逸良)““两半”的合二为一”,《北京晚报》,2024年10月20日,第13版(五色土·知味);约1.0千字。
原文地址: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4/20241020/20241020_013/content_20241020_013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