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理想之光长明——读简平《唐吉诃德的战队》

 

顾犇

 

唐吉诃德的战队

上海文艺出版社

 

简平兄又出新书了,这是继《聆听树声》和《在云端》之后他出版的第三本编年体散文随笔集。

他是我的高中学长,我们有不少交往。他的书我都读过,而且做了笔记,仔细品味,总有心得。日前听说他又出了新书,没有多问,拿到以后,才觉得这个题目很特别。

唐吉诃德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虚构的人物呢?估计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在大多数人看来,唐吉诃德是个疯子,总在做蚍蜉撼树的事情。而在我看来,他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的象征。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简平兄的瘦小身影,似乎觉得他就是唐吉诃德。虽然命运多舛,他却始终不服命运的安排;别人看来仿佛是无谓的抗争,而我知道他却是战胜了命运。

第一篇文章《大人什么都看不见》,就讲述了成人们老成到世故和势利的做法,对不平或不公的事情,看见了也只当没看见,闭眼转身。作为成人的作者,觉得羞愧,因为真的什么都没有看见。

《沈昌文先生的书房》一文,写的是我和他一起的经历。那天,我与沈公在咖啡馆相约,聊天,意犹未尽,然后沈公主动邀请去他家里看书房,那独一无二的、杂乱的书房,是我喜欢的那种真正读书人的书房,而不是到处在媒体上宣传的"样板"书房。

在《我们的脚下满是尘埃》里,他通过几件事情,表达了自己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忧虑,"但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这浮尘飞扬的世道中也能纤尘不染——沾了尘埃的灵魂会因沉重而堕落"。

简平是理想主义者,但也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他在2016年至2017年间,用了近半年时间去浙江省宁海县下生活,在宁海的乡村里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看到了别一种乡村的面貌,对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权力清单:三十六条》一书已经下厂印刷,期待早日问世。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非但没有失落,村民们还在做着一件足以影响这个国家未来的事情——打造中国社会基层民主政治的理想样本,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组部向全国推广经验。

记得前年出版的《最好的时光》,不仅是他的个人自传,更是他对生命的思考,而通过这本集子里的《坏日子与好时光》和《不知死,焉知生》,他进一步表达了这方面的观点:"生命教育中,死亡是个不容回避也无需回避的题目,如果说死亡也是一门必修课,那么文学是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死亡的,说到底,学习死亡的根本目的便是学习生命,学习幸福,学习勇敢。"

他多愁善感,文笔细腻,他能随手记录所思所想,时而从平常的人、物、事中联想到深刻的哲理,所以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能如此高产,其中有不少都是自己的读书笔记和随感。

看到书名,读到文章,我便认为这是一本理想主义的集子。全书始终贯穿了理想主义的思想,而将唐吉诃德作为点睛之笔。

读到最后,果然在后记里看见了作者的表白:"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是我一生所言所行的驱动力。如果没有理想,那我根本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根本不会勤勉奋争,根本不会勇往直前。事实上,在我心里始终闪烁着的是理想之光,尽管有时会那么黯淡,甚至有时会那么绝望,但即便摇摇欲坠,几近熄灭,还是如同唐吉诃德一般,屡败屡战,越挫越勇,虽然在现实面前往往四处碰壁乃至不堪一击,但却依然对前方怀有憧憬和期盼,彰显理想和信念、善良和正义的无上荣耀。"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世人都没有理想,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科学、艺术、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大概都离不开理想主义。但是理想主义者多是痛苦的,因为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现实生活往往却不给予他们这个机会。从历史长河的宏观角度来看,理想主义者的目标最终都能实现,但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和奉献。一个博览群书,明知理想之渺茫的学者,还能义无反顾,这是需要一些精神的。


“心中的理想之光长明——读简平《唐吉诃德的战队》”,《北京晚报》,2018年8月18日,第21版(知味);约1.5千字。

原文地址: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8/18/content_273818.htm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