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 - 《梁秋燕》演出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 Li Ruifang - Commemorative Stamp for 50th Anniversary of First Performance of Liang Qiuyan

 

李瑞芳简介

  李瑞芳,甘肃天水市人,国家一级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李瑞芳女士五十年代初就因演出眉、户现代剧《梁秋燕》而享誉全国,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李瑞芳在剧中担任主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等剧目;七十年代主演的眉户剧《杏花忖》再获陕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她创造性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剧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使该剧体现出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誉,并在陕西首届艺术节中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全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到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纪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技独秀”。九十年代她大胆创新,“洋为中用”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引起轰动,后远赴芬兰演出,并在1992年8月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金三角”交流会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从《梁秋燕》到《杨贵纪》、《真为,真约》,李瑞芳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探索追求,为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十年来,李瑞芳女士成功的艺术人生,不但深深饱含着她个人和集体协作奋斗的心血和汗水,也处处渗透着党和政府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戏曲这棵艺苑奇葩的关爱和呵护。

  建国五十年来,尽管历史进程曲折复杂.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戏曲艺术的重视是始终如一的。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以及李先念、彭真、贺龙、陈毅、陈云、习仲勋、马文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热情亲切地接见过李瑞芳女士,这成了她在戏曲舞台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戏曲艺术的生命是观众的认可。无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演出期间,她都经常遇见慕名而来端着热腾腾饺子的老大爷、提来满筐鸡蛋的老大娘,以及与她和演员们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而如痴如醉充满热情稚气的少男少女……,一幕幕水乳交融的动人情景令她永生难忘。李瑞芳说:“在母亲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不结实健壮吗?”正是这些乡巴佬、泥腿子等父老乡亲的鼓励给了她以丰美的营养,甘醇的乳汁,给了她为戏剧不断拼搏、献身艺术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在她茁壮成长的黄金岁月里,也得到了艺术大师梅兰芳、曹禹、田汉、马少波、郭沫若、尚小云、欧阳予倩、吴祖光等艺术家、作家的谆谆教诲,使她受益匪浅,为她在舞台上创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及事业上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戏曲是综合艺术,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协作集体。李瑞芳的艺术成长过程也处处衬托出“红花绿叶”的辩证关系。她说,五十年来,正是因为有一批不计名、不计利、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地奉献给了戏曲艺术事业的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协作,烘托了李瑞芳,扶持了李瑞芳,成就了李瑞芳。没有这些人,就没有李瑞芳的令天。

  李瑞芳是幸运的,但她有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为了事业上的进步,本已迟到的爱情之花过早地凋谢了;为了全身心地搜入作,女性独有的母爱也压抑了;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泥泞中跋涉,在求索中搏击。她深知“台上一 分钟,台下三年功”这个硬道理,知难而进,从不畏惧,到处都留下了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身姿,直到年逾花甲,仍孜孜以求,勤奋不已。

  五十个春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而对于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却足以创造辉煌。她挥洒给观众的是汗水和热情,铭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是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李瑞芳以自己的实践为戏剧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她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祖国,情系人民,魂系舞台。她在我国戏曲艺术的道路上可谓颠峰叠起,一路辉煌。

  她是戏曲艺术界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一面旗帜。

  她是一位真正的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相关报道

 

李瑞芳《梁秋燕》演50周年 纪念邮票首发


  1955年,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李瑞芳因成功出演眉户现代剧《梁秋燕》而享誉全国。50年过去了,为了纪念她为我国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一套名为“李瑞芳《梁秋燕》演出五十周年”的纪念邮票、纪念封问世,并将于明天上午10时在易俗大剧院举行首发式。

  李瑞芳在上世纪50年代就因演出《梁秋燕》而享誉全国, 有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之后她又出演了《借水赠钗》《红灯记》《杜鹃山》《杏花村》《杨贵妃》等剧目,上世纪80年代赴港参演《中国地方戏曲展》,将华剧(碗碗腔)推向国际舞台;上世纪90年代她大胆创新,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曲舞台并引起轰动。从艺50余载,李瑞芳在艺术道路上巅峰叠起,一路辉煌。

  此套纪念邮票由西安市邮票公司发行,一版16枚,分别为李瑞芳不同时期的舞台造型。值得一提的是,纪念封和邮折上的牡丹花和兰草均为李瑞芳亲笔所绘。李瑞芳介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华剧,最初只以皮影的形式表演,1956年由她主演的《借水赠钗》第一次把华剧搬上了戏曲大舞台,因此她特意在纪念封封底设计了3个皮影娃娃以表纪念。

 

编辑: 晨龙 来源: 西安晚报 作者:张静 (http://www.qianlong.com/) 2005-01-24 22:45:13

==========================

50年后再见"梁秋燕"

李瑞芳:戏曲是生活的全部

作者: 张静


  50年前,因成功出演了现代眉户剧《梁秋燕》,李瑞芳享誉全国;50年后,一套名为“李瑞芳《梁秋燕》演出五十周年纪念”的纪念邮票问世,当年《梁秋燕》的演出班底再度聚首。昨天上午,在该纪念邮票的首发式上,记者采访了李瑞芳,听她聊起了关于《梁秋燕》的点滴往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观众通过《梁秋燕》认识了李瑞芳,她精湛的表演甚至赢得了戏剧大师梅兰芳的赞誉。可很少有人知道,李瑞芳最初只是个C角,她说:“我是甘肃天水人,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现省戏曲研究院)时根本就不会唱戏。后来在恩师黄俊耀的指导下,才学会道白、哭、笑、唱。在研究院里,我的老师是最多的,有教我唱秦腔的,也有教我唱眉户和碗碗腔的。”

  李瑞芳自小是个戏迷,进入戏曲研究院之后更是悉心钻研戏曲艺术,甚至在睡觉时都琢磨着怎样才能唱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由于我没有童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凭着先天的嗓音条件和对戏曲的热爱,李瑞芳很快由C角晋升为A角。梅兰芳大师对她的表演如此评价:“把传统技巧运用到了现代戏曲人物身上。”这给了李瑞芳极大的鼓励。

因戏结缘因戏聚首

  《梁秋燕》一演就演了10年,超过了千场,且场场爆满。当年在东海妈祖慰问演出时,该剧曾创造了从晚7时演到早7时,连续12个小时换观众不换戏的记录,不少戏迷和李瑞芳也因戏结缘。1992年咸阳有个村子就组织了一场“看了《梁秋燕》,不要彩礼钱”的集体婚礼,并把李瑞芳请去演出,令她大受感动。国棉四厂一户刘姓人家,三代人的婚姻都遇到了女方父母的坚决反对,这家人受《梁秋燕》的影响,坚持追求婚姻自主,后来和李瑞芳成了莫逆之交。

  最让李瑞芳感动的是,当年《梁秋燕》的演出班底昨天上午也出现在了纪念邮票首发现场。导演任国保,扮演梁秋燕父母的吴德和王群英,以及板胡黄玉英等人都赶来了,大家见面欢喜不已。遗憾的是,该剧编剧、李瑞芳的恩师黄俊耀老人已在2002年去世了。面对着50多年的老朋友,李瑞芳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因戏结缘,也因戏聚首。戏曲是我生活的全部,戏曲也给了我这些最珍贵的朋友。”

  昨天的首发式上,戏迷们争相要和李瑞芳合影,时隔了50年,还有这么多戏迷喜欢她,让李瑞芳深深感动。

华音网(www.huain.com)


我的舅妈李瑞芳 / See My Aunt Li Ruifang

返回主页 / Back to Home

update 2/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