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会所做的“十一五”工作规划报告,我认为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首先,我认为这个报告表现出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对自身的职能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和“协会”之争是近年来图书馆界比较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我个人认为,学会的学术色彩过于浓厚,大多数国家只有“协会”而设有“学会”,只有少数专业性很强的图书馆才会成立“学会”。
何谓“学会”,我想大家再明白不过。但是在我看来,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纯粹理论上的可研究性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而类似年会这样的大型会议,才能为广大的图书馆员提供互相交流工作经验的机会。由“学会”到“协会”,职能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协会”的职能是更加注重行业自律、行业沟通和协调等实践指导性性更强的工作。“十一五”规划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承担“协会” 的某些职能,这也体现了学会未来工作的重点所在。只不过,由于现实原因,学会发展到“协会”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对于一个行业协会来说,职业资格认证是其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中国图书馆学会应当承担起这项任务。4年前,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有关“学会应该发挥规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作用”的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图书馆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都未能建立起来,最近几年学会的很多工作已经在朝着这方面发展了。前两年中国图书馆员道德准则的颁布也意味着学会的工作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
其次,针对“十一五”规划报告中对图书馆信息化问题的处理,我有比较多的感触。可能有些人认为“十一五”规划报告中对图书馆信息化问题体现得不够突出。而我认为,图书馆界信息化事业建设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其职能是不一样的。像中科院图书馆把数字化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他们的文献采集比较注重电子版本的收藏,其他很多高校图书馆也非常重视数字化建设。这是因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的读者群很大部分是利用图书馆为研究服务的。搞科研的尤其是前沿科学的学者、研究者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网络上面查东西。对于科研单位图书馆来说,其文献资源更多地是为学者们提供资料而不是阅读。但是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国家图书馆就不能片面强调这方面的东西。因为我们面向的是大众读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这部分读者去查阅电子信息的不多,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借书阅读。所以公共图书馆决不能弱化普通书的收藏。
抛开这些比较具体的因素不谈,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我们还不得不从更高的战略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当前所用的数字信息资源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具有使用期限。一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出现了阻碍,我们从国外引进的电子文献资料就可能全都丢失。这对于国家来说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损失。现在也有图书馆试图购买永久使用权,但是这样一来巨额的费用将会成为图书馆的负担,相信现在很多图书馆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所以我们国家图书馆在注重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也丝毫不放松印刷媒体文献资源的收藏。
此外,印刷载体的文献资料不光是一种战略资源,还是一种文化资源,很多东西是我们民族文化宝贵的遗产。我们国图就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收集全世界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不管这些书有没有人看,不管这个利用率有多低,就算已经有了电子版本,我们还是要购买这些书籍。我们国家图书馆必须承担起这样一个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社会责任。
(顾犇 国家图书馆采编部主任)
(作者说明:文字经过了记者的加工,不能准确本人的观点。)
“规划有自己的特色”(个性鲜明 褒贬不一:学会七大代表眼中的“十一五”规划),《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Library Supplement of Xinhua Book News),2005年5月5日,第B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