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学同学,上海人,一位叫顾犇,网名"书蠹精";另一位叫简平,我私下称他"海上奇侠"。
顾犇是大才子,复旦数学系出身,精通英、德、法、意多种语言,喜爱音乐,曾译《简明牛津音乐史》。他说早年沈昌文、陆灏主持《万象》时,沈公曾约他聚谈。我二〇〇九年来到北京,在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工作,在研读"国际汉学"时,读到一段轰动一时的故事,其中重要部分与顾犇联系起来: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四日,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发表一篇发自巴黎的文章《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作者帕特里克·曼海姆写道:"上周在巴黎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在新闻发布会上,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非常精彩的演说。他是一九七〇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瑞典科学家,他在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时,得出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于会议保密,会议纪要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此后许多年,人们都怀疑这段话的真实性,中国人的争议尤甚。但在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美国《纽约书评》双周刊上引用了这句话。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采选编目部副主任顾犇研究员经过多年调查之后,确认这次会议的存在,并且在访问澳大利亚时,经过多方联系找到《堪培拉时报》当年的原文。
当时我正在写文章《西方人如何看待孔子》,为此我对顾犇产生较深的印象。二〇一一年我在北京韬奋中心为沈公祝寿,他在微博上留言申请参加,此后我们交往日深。顾犇为人文雅平和,礼节周到,是一位谦谦君子。他的著作《书人乐缘》用语谦逊、简洁,文如其人。我曾问他上面故事的真实性,他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二〇一四年二月,顾犇与他的中学同学简平来到我办公室。简平瘦弱俊秀,白面书生。他名气很大,我最初觉得他只是儿童文学作家,其实他还写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和学术文章,还在做上海电视台导演,主持大型电视剧拍摄。第一次见面,简平给我讲一段故事:那是在几年前,他身患癌症,在医院做手术。当时他情绪低落,身体虚弱到无法站起来,拿不动一点东西,每天靠读书打发时光。他曾在网上买到我的《这一代的书香》毛边本,一页页裁开阅读。但他没有刀,也没有力气,用一个硬纸壳把书页裁得坑坑洼洼。他后来写道:"这是我读的最用力气最为艰难也最感愧疚的一本书,大冬天里,每每汗流浃背。"现在他微笑着说:"总算熬过那段痛苦的时光,当然希望有机会见一见作者。"
简平有豪爽之气,做事风风火火,不知疲倦,充满阳光,充满正义感。记得有一次他来京约我小聚,我请到沈公等许多人,说好由我买单。没想到他先悄悄结账,我情急之下让他退掉,再由我重结,闹出一点小尴尬,也印证彼此气质相通。不久我去上海,我们在一个中午相聚,他讲述自己的身世,离奇而悲壮,却不可说!
出版《最好的时光》,讲述简平与母亲的故事,他们都患有癌症,但一直相互鼓励,"把最坏的日子,过成最好的时光"。简平还患有严重抑郁症,他坚信治愈的秘方是"人活着要让自己有用"。我尤其感动简平母子那张仰望天空的照片,他说"那是最快乐的时刻"!
《深圳商报》,2017年4月14日,第B06版(万象)
原文地址:http://szsb.sznews.com/html/2017-04/14/content_3768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