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精选 / Selections from My Blogs

 

图书馆员读书之乐(2015年3月8日)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在那个年代以连环画和科普书为主。在毛主席评《水浒》的年代读这本书,还顺手列表记录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星宿和诨名,现在看来就是索引的雏形,似乎我从那时候就适合当图书馆员了。在那百废待兴的年代,高中期间主要是数理化,为了弥补那些失去的时间,谈不上为兴趣而读书。到了大学期间,从科学方法转而哲学进而各种人文学科的图书,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对本专业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淡。

  到图书馆工作当然有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能读到别人读不到的书。当时的领导说我还可以入库自己查书,从而我对图书馆的期盼越来越高。

  在那个年代,读书的风气特别浓厚;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还没有如此强烈;在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图书馆是做学问的重要途径。于是我来了图书馆。

  在图书市场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图书馆里的不少宝贝都很令人羡慕。当时青年馆员经常神秘谈论的《花花公子》,现在几乎没有人去看了。当时大家都抢着找人体艺术的热门外文书,在网络时代早已经不稀奇了。当时各个出版社如果需要翻译学术译著就得找图书馆的人,现在图书市场那么发达,出版社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原版书并谈下版权。当时大家津津乐道的《金瓶梅》等禁书,现在似乎也都可以看到。

  那时候,有人认为,到图书馆是为了利用图书馆,不是被图书馆利用的。于是,不少"有志"青年到图书馆工作,没有几年后却又都离开了图书馆。

  年轻的时候,我翻译了一些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图书馆的那些大型词典和百科全书。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那些大型工具书差不多也成了摆设。

  我本人认为图书馆工作很有意义,一定要做好,所以没有耽误业务工作,甚至做得比一般人都好,可以说是"被图书馆利用"了。同时,我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要利用图书馆的优势。这样一来,付出就会很多,需要用双倍的时间来同时做好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学术兴趣,几乎每天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到图书馆之初感觉到进书库是一种特权,后来有一阵几乎天天进书库,可是却不是为了找自己所需要的书,而是整理满是尘土的旧书。

  工作做得越来越多,可是读书却越来越少。自己有时候也想,进了图书馆那么多年,竟然没有利用图书馆的好处,或者说很少利用,甚至自己想读的书都自己买。因为如果去书库借新书也许别人已经借了,也许书还在采编流程中沟通很麻烦。现在书很便宜,买一本书也就几顿饭钱,也可以作为个人藏书或者捐赠给别人。我这样的行为被人认为是傻子,或者被人嘲笑为图书馆服务不好——谁会理解做图书馆采编工作的人还自己买书呢?记得我当员工的时候,看着当时的主任为了读书就是经常从流程里找书,我还挺羡慕的。这些事情对现在的人们来说都难以想象。

  这几年,我读书又多了起来,每年读书都有四五十本。我读的书确实很少是在在图书馆里借的,一半以上是别人送的,还有一些特别想读的就自己买。手头书太多,有时候来不及读,就堆在办公室里,显得比较杂乱。

  读书是个人的爱好,为兴趣的非功利性读书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但也是有代价的——牺牲功利性研究的时间,牺牲升官发财的机会,牺牲其他形式的娱乐。如果没有实力,读书的代价很高的。我在大学里读书一发不可收拾,却发现学位和生存的压力。工作以后更是如此,需要完成本职工作,需要为完成工作任务和科研任务,需要写各种文章和书,失去了读书的时间。

  现在似乎压力少了一些,也苦于缺少大段读书时间,最好的时间就是在旅途中读书。各种电子书方便了旅途阅读,可是有时候想读的书没有电子版,只好随身带实体书。今年过年,箱子里一下子放了八本实体书,大家都不很理解。而电子书里的书,却被我排在后面。以后是否会有大段纯粹读书的时间?这是我的梦想,也永远无法实现。

  读书多了有人欣赏,有人佩服,有人耻笑,也有人说我是书呆子。毕竟在这个功利性的社会里,读书不是主流,作官不需要读书,当教授似乎也不需要读太多的书,作为一个图书馆员,读书并不是必须要求。

  总理在记者会上讲读书,标志政府对阅读的重视,期待下一代人比我们更好。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