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RDA培训班开班了。今天上午开始之前,我去讲了10分钟。与其说是致辞,倒不如说是自己对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一些感想。
RDA培训班终于开班了,作为我们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我特此表示祝贺,也预祝培训班成功。
RDA的重要性我就不赘述了,下面培训中会详细介绍。今天就谈一些感想。
我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阅读了大量有关编目规则的文章,深感我们前辈白手起家的不易。当时没有现在那种便捷的通讯工具,也没有经常的出国机会,都是靠写信和很少的几个专家出国与国际社会保持联系。
因为版权问题,出现了《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因为对西方各种格式的不了解,我们选择了UNIMARC为基础的CNMARC。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也成为现状。
黄俊贵老师最初主持起草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声称以ISBD和AACR2为基础。后来国家图书馆主持修订《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也有类似的措词,可见我们中文规则与ISBD和AACR2之间的关系很密切。RDA出版后,外文编目肯定会以此为根据,未来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版也许也会以RDA为基础。不过ISBD与RDA之间的复杂关系,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会有报告说明。
记得我2005年刚开始参加国际图联编目组工作的时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芭芭拉•蒂利特博士就主持召开系列国际专家会议(IME ICC),讨论面向国际编目规则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的问题,目前《国际编目原则声明》以20种语言于2009年正式出版,RDA也许就是他们所要成为的国际性的编目规则。
不管如何,我们要关注RDA的发展。不仅传统图书馆编目员要关注,技术人员也应该要关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AACR修订版,而且是数字环境下资源整合的规则。
2012年Barbara的培训,大家感觉收获很大,仿佛就在眼前。两年来,国家图书馆主持翻译的RDA,走过了艰难的道路,我们的团队(特别是罗翀副主任)都有巨大的付出,今年翻译版终于出版了,同时也开始了培训筹备工作。
翻译版出版后,随之出版了两本有关RDA的专著。笔者与两本教材的作者王松林教授和纪陆恩研究员等一起参加了2006年在韩国召开的国际编目专家大会 (IMEICC4),随后加强了对国际编目规则的研究;胡小菁研究员长期跟踪RDA发展,同时参与了三本书的写作和翻译。我们的工作也算是给这个前 RDA时代一个交代,期待青年同志能积极参与到 RDA时代的国际交流,参与到国际编目界的讨论中。芭芭拉•蒂利特博士也曾经希望,中国的图书馆编目专家能参加到 RDA的修订工作中去。
编目领域很高深,一个小领域就值得人们奉献终身。传统编目与现代编目的融合,机遇和挑战。不管大家是否情愿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要跟上潮流,传统编目员才不会被淘汰,现代技术人员也能够更专业化。期待大家一起把编目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这是RDA在国内的第一次培训,以操作性为主,目的是要让大家能理解。培训工作也准备了半年,几次选拔,统一标准。我给大家提出的要求是,不能照本宣科,要图文并茂。我们没有大牌,但是都精心准备,有特点,高标准严要求,这种严谨的态度很少见,效果应该不比大牌差。希望大家有收获,也希望大家能及时反馈问题,以便我们大家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