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很久,"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于5月16日开幕了。
研修班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与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举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
我印象中国内没有举办过这样大型的各种语言人才荟萃的翻译会议,除了中国翻译协会的大会以外。所以这次会议有特殊的意义。
国家图书馆各种语言人才比较多,我们报名的有11种语言人才,20多人,不能错过这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会议各方面安排都很不错,甚至开幕式都不仅是领导的空洞讲话,有丰富翻译经验的专家们的发言,给研修人员很大的启发。
因为工作需要,我也经常做一些翻译,深感翻译的难度、艰辛、清苦。我当年做学术翻译的时候,宿舍同事说"翻译折寿",就是这个意思。
如专家们所说,不仅诗歌不可翻译,有一些政治术语也几乎不可翻译,翻译出来别人也不理解,需要有变通的方法,希望能给予翻译更多的自由度。
最近国家对翻译的支持力度日益增加,一些单位也把翻译成果作为科研成果,高水平的翻译人员也能得到比较高的报酬。
本人客串主持了小组讨论,讨论时候一些代表认为,这次会议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翻译界走出了半个世纪的低谷,那种翻译不算科研成果、翻译收入低的不正常现象将要结束。没有翻译,中国文化怎么走出去呢?
会议总体上感受到了密集而多样的信息、久违了的学术氛围、主办方的精心安排和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会议涉及政治术语、文学作品、学术成果、影视作品、网络语言等各种类型的翻译,还有关于传播方式的探讨,提到戏剧、图片、电影、文物、电视、网络、脱口秀等,从高大上到下三俗,有学术研讨,也有即兴表演,受到了强烈的多维度信息冲击。
也有人提到,翻译的问题除了语言能力以外,还有底本的问题,经常我们所用的翻译底本是不准确、不可靠或者是错误的。
有学者提出了"文化鱼刺"的概念,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翻译是海外推广的瓶颈,外国人本来就没有很多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如果让别人吃带鱼刺的鱼就会卡喉咙,所以我们要剔除鱼刺,做成鱼片和鱼丸,让他们去品尝。这就是说,我们翻译不能直译,要改译或者变译,要省略或者转变一些别人不理解的文化背景有关的语言,或者说用康德的话讲孔子,用美国的语言讲中国。
还有人介绍了网络协作翻译这种新型的翻译模式,《乔布斯传》50万字5个人协作翻译,一个月就完成了,这是成功的案例。
会上不少人谈到了汉学翻译问题,多个人提到葛浩文的翻译与莫言的作品。看来莫言得诺奖在翻译界引起强烈的震动,让大家不仅反思翻译工作本身,也开始考虑翻译技巧和手法的问题。
会议有人提到要人世界各国的人喜欢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这个提法有点不很恰当。我认为目前要让人正确了解中国,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下视频是在会场上讲中国戏曲让中国人都汗颜的美妞柳素英(美 = 美国+美丽):
这是她的发言现场:(略)
有发言者引用了一句名言"翻译就是女人,漂亮就不忠实,忠实就不漂亮",我发到网上,引起了不少美女的批评。不过大家别太当真,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原文为:
"Translation is like a woman. If it is beautiful, it is not faithful. If it is faithful, it is most certainly not beautiful" (Yevgeny Yevtushenko)
只是场地略为逊色,分会场空气不好,我们坐学生的课桌已经不那么习惯了。
去语言大学开会,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万国墙留念。校园就这么个小花园,晚上学生去哪里谈恋爱呢?不过五道口周末的景象可谓奇观,年轻人如此密集,世界罕见!
如下是会议主要策划人员黄卓越教授和蒋好书处长:(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