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饭后听到一个消息,我们的老馆长胡沙先生日前去世。我到图书馆半年后胡馆长就离休了,我们之间接触不很多。记得他走之前叫我到他办公室去,简单聊了一会儿,说是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帮忙做。
他有几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抓文明礼貌,二是抓厕所卫生,三是宣传工作。
抓文明礼貌就是要求大家在读者服务窗口要用文明用语,在图书馆内部接电话也要按规定接听:"您好,我是外文采编部,请问您……"。当时编制的文明礼貌手册影响很大,虽然开始不很习惯,久而久之越来越体会出其重要性。因为1987年新馆建成前后,图书馆员工人数急剧增加,人员构成很复杂,统一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很有必要。
胡沙馆长曾经从事过国际交流工作,对礼仪很讲究,西服如何穿,领带如何打,车如何坐,都有要求。
比如说和领导一起坐车,人们习惯性客气让领导先上,其实这不仅不礼貌,反而令领导尴尬——先上的人要从车门口爬到里面去啊!
他还喜欢交际舞,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的图书馆内经常举行舞会,也培养了一批舞蹈爱好者。
根据邵文杰副馆长的口述回忆,在1980年代,胡耀邦同志对科技发展很敏锐,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第三次浪潮》等三本书的出版,预示着信息时代即将来临。胡沙先生推荐外文采编部购买这三本书,邵文杰先生阅读后写了书评,再通过曾经担任过《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的胡沙先生,介绍到《光明日报》发表,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这些事情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员的看法,图书馆员不应只会简单的采购和编目,图书馆是很值得人们动脑筋的地方。于是,北京图书馆的风气也因此逐渐改变。
1987年建成的北京图书馆新馆,厕所是一个亮点。不仅厕所多,还很干净,甚至有玻璃窗,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当时有同事看不惯,批判其为"全盘西化",这个厕所现在看来已经很落后了,当时竟然被人认为奢华!
据一位曾经在行政部门工作的同事回忆,国图第一次做馆服的时候,胡沙先生已离休,在馆长办公室对一位副馆长进行批评,意思是图书馆员这么高贵的职业怎么能穿制服,而且还那么难看!
去年国家图书馆为老同志录制视频,我参加了邵文杰副馆长那场,没有参加胡馆长那场,也总算留下了记忆。
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栋新楼,也有一份精神遗产,我们要珍惜。
(右图是胡沙先生在2012年团拜会上的笑容,孟欣摄影)
胡沙,1927年生,1949一195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科长、俄文系副主任,1954年调高等教育部综合大学教育司,1956年任综合大学教育司副司长,1964年任司长。1972年到国务院科教组(部级)任办公室负责人(办公厅主任)。同年,随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1976年,任新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后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1983年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1987年离休。(摘自《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1期"胡沙先生访谈录")
(1980年4月20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应光明日报邀请来我国访问的美国报界妇女俱乐部访华团。前排左三为光明日报原总编辑杨西光、右二为原副总编辑胡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