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开幕,这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前奏。
连续三年参加这个论坛,也颇有收获。
宏观问题比较多,有一些发言信息量很大。
一查自己的微博记录,去年的论坛早了一天,应该说时间差不多。
会议上的关键词是"全媒体"、"大数据",但是有些人也就是玩弄一下术语而已,没有实质性的观点。
主持人很专业,知道在哪个点调动大家的情绪。可惜图书行业的人都比较沉闷,提问的不多,令主持人失望了。
看上去主持人事先做过不少功课,别人不提问,他自己却问了不少问题,还有点评,俨然是专家。
记得去年李朋义先生主持,技巧上差一些,但还是有不少人提问的。是因为今年的听众出问题了?
大家都关心今后是否还会有书房,手机是否会取代一切。
不过也有人坚持从印刷媒体寻找突破口,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认为,要抓住老年人群,创办两种老年报纸,成为连续两年中国邮局订户增长最快的报纸。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发言,提到免费的杂志和微电影,他所说的印本杂志订户不多,电子版免费下载却达数百万。杂志无收益,微电影与优酷广告分成,收益基本覆盖微电影制作成本。当然,人家不会把收支秘诀和盘托出的。至少,我们从其中会得到一些启发。
下午最后一个发言人是西班牙出版社代表。记得10年前要联系西班牙出版社很难,这几年西班牙出版社和书商与中国贸易越来越多,是个好兆头。
传统出版业受到了数字出版和电子商务的冲击,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各大出版集团都变成了"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图书商报》于8月1日起更名《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昨天会场上发放刚出版的当天报纸达64版,经编辑提醒我在第22版头找到了我的祝贺词:"在这个传统出版业面临数字出版和电子商务挑战的今天,祝愿《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能抓住机遇,推动全国出版传媒行业的良性发展"。(电子版:http://www.cnepaper.com/zgtssb/html/2013-08/27/content_21_3.htm)
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朱永新教授独自在用餐。本想过去打一个招呼,说明我是他的粉丝,可惜同事招呼我去抢座位。短缺经济,没有办法,晚去就没有座位了,只好作罢。朱教授的作息时间大概和我差不多,所以每天早晨起来都能阅读到他的教育心得,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