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写了一篇博文"图书馆里的猫",人气颇高。
前天在友谊宾馆参加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遇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蒋颖老师,她提到了我的博文,觉得很有意思。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她当天半夜就给我发了一份电子版的《小猫杜威》,我就抽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该书以猫为主线,不仅描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描绘的作为单身母亲的主人公在图书馆工作的一些经历,视角很独特。
感谢蒋馆长,使我有机会读到这本书。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如果译文能按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来做,大概效果会更好。
我自己也经常做翻译工作,对于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经常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通俗读物,我一般要在初稿基础上修改很多遍,按中国人的习惯措辞,有可能还有一些演绎——不过这也只能尽力,未必都能达到完美。
10年前我翻译了两篇通俗小文"采访上帝"和"'爱'和'时间'的故事",都发表在《读者》上。这两篇小文非常受欢迎,被转载了数十次。每篇在正式期刊上的转载都超过20次,更不用说网上转载了。
不过,中国人不讲究版权,转载了也不给我稿费,有不少甚至还不用我的名字,换上自己的名字。不过对于这样的小东西,我也不很在乎,只要能起到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就可以。
马上要评职称了,今天核对一些同事的著作,顺便也查了自己的文章,又在CNKI里查到今年还有期刊转载这两篇东西。
翻译这些小文章,虽然不到一千字,但我一般前后要化好几天的时间,反复修改、润色,而且特别注意要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最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搞这些小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