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机会见到了OCLC的副总裁王行仁先生,谈的基本上都是最近的业内热点问题。
王先生认为,OCLC的服务是最早的云计算,在20多年前拨号上网的时代就有了云计算的概念,节省了大量的编目人力。当时,OCLC的竞争对手是卡片,最后导致卡片目录基本上消失,进入博物馆和地下仓库。现在,图书馆的竞争对手变成了谷歌(Google)等网络公司;他们实现了万维网的检索,而我们则一直在用OPAC,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我们的出路就是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可以是设备、系统、甚至数据,这样可以节省系统维护人力、设备、系统成本和数据的成本。
前年云计算刚热门的时候,我就一直很关注。我曾经与同事讨论过:云计算到底是共享存储空间,还是共享系统,甚至数据和服务?关于云计算的问题,似乎概念上谈得比较多一些,实际应用中谈得少一些。王先生的解释,使我得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我们谈到了当时拨号上网查Dialog数据库,为了节省联机费,经过反复思考,考虑最优的检索语句,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检索。现在,Dialog已经被OCLC打败了,OCLC面临的是新的敌人。
OCLC成立那么多年来,中文的馆藏数据第一次超过日本,这完全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功劳。2008年初,国家图书馆与OCLC签约,开始上传所有中文图书的书目数据,这样中文图书的馆藏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OCLC的WorldCat数据库。这是中文编目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对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这个事情尝试了10年,经历了数任领导,前后过程我都清楚。最后在我的手中成功,我自然很高兴;有我在其中推动,也有领导重视的因素。做一件事情,要等候多方面时机的成熟,成功的概率其实很低。
谈到我们对于云计算后出现的数据备份战略问题,王先生举了一个电力的例子,解释了他的观点: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使用电力,用于电灯、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开始也许我们会考虑停电的问题,就在家里准备一个小型发电机,准备手电筒或者蜡烛。后来,我发现从来没有用过发电机和手电筒,于是家里根本想不起来还要准备这些东西。那么多年都过来了,不都很好吗?
王先生的例子十分生动。但是在云计算开始之初,我们难免会对其前景产生一些担忧,正如电灯刚发明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不在家里准备蜡烛的。甚至在电力高度发达的北京,我们也不得不准备手电筒,在每年两次的电力检修期间,打着手电筒,在黑暗的楼梯里上下摸索。
第一次正式与王先生接触,应该是在1996年北京举办国际图联的前夕,我们筹办中美合作会议的时候,我负责会务。当时我是无名小辈,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与王先生长谈,今天还是第一次。
王先生明天将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作题为"OCLC WorldCat Local云计算服务"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