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听说美国布莱克韦尔图书公司(Blackwell US, 过去叫Blackwell North America)被其他公司并购,而布莱克韦尔英国公司(Blackwell UK,过去叫B.H. Blackwell's)却并购了别人。不知道这件事情对于这个公司来说是祸还是福。
当1879年1月1日本杰明·亨利·布莱克韦尔在牛津布罗德大街开设书店时,店铺只有12平方英尺,他本人是唯一的雇员,其经营范围是向牛津大学的师生们推销二手旧书。20世纪末,它已成为拥有20多万种库存图书的大型书店,为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供应图书、期刊以及相关的产品(如声像资料、计算机数据等等),并为各国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图书馆提供书目服务。作为它的补充,它在美国的合伙公司北美布莱克韦尔图书公司(Blackwell North America, Inc.)也提供了类似的良好服务。
1987年我到国家图书馆工作以后,开始就从事采访工作,与布莱克韦尔图书公司打了20年的交道。80年代初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一统天下的时代,国家图书馆的领导和采访工作人员多方呼吁,终于争取到了利用自备外汇采购外文书的权利,从而开始了与布莱克韦尔图书公司合作的历史。说是开始,更确切地说是恢复,因为根据布莱克韦尔图书公司的老板说,他们公司的档案里还有30年代与北京图书馆合作的记载,当时的采访部负责人是顾子刚,与我同姓。由于国内的进出口公司做的是转手买卖,有新书报道的书通过代理购买,没有报道的书则不负责寻找,出版社没有库存的书更不会去找。而布莱克韦尔公司则凭借其深厚的书业功底和良好的信誉,弥补了这个缺憾,为我们找到了不少好书。国内书商吃肥肉剩下的硬骨头,都让布莱克韦尔公司给啃了。虽然利润很微薄,但是我们的合作一直在进行中。
记得每年春天,老布莱克韦尔先生(Miles)都要到国家图书馆来访问,我当时职位很低,只是列席。看到他经营自己的家族产业,很尽心,待客户也很和善。到90年代中期,听说Miles退休在家里没有事情做,养了一群羊,在自己的客厅沙发上下玩。后来没有多久,就听说Miles夫妇双双离开了人世。我现在还记得他们来图书馆的时候,看着天空飞舞的杨花,布莱克韦尔夫人跳起来抓时候的样子,那是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啊!
布莱克韦尔最有特点的就是认可计划(Approval Plans)和新书报道服务(New Title Services)。采用认可计划,图书馆设定了自己的纲目(Profile),就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自动选书。另外,该公司的图书查找服务(Book Search Service)也很有特点,可以帮我们搜寻出版社没有库存的图书,在自己的仓库里、到各个书店的库存里,甚至到地摊上去寻找。不过,图书查找服务的成本一般比较高,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及时确认是否需要,是否可以支付比较高的价钱。我从事采访工作的时候,我定期要确认一大堆订单。如果你不及时确认,公司就不给你找了,你发出订单的到货率自然也就很低。
不过,在现在这样的体制下,采访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如果价格超出定价较多,就有财务或审计人员问你为什么要订购价格贵的书,怀疑你是否有“猫腻”。久而久之,采访人员也乐得轻松一些,不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经历了几任领导,每一任领导都要问我们为什么非要直接从国外买书,为什么不能全部通过国内书商代理。问多了,就觉得没有解释的意思了。图书采访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去琢磨,是无法理解的。
布莱克韦尔有不少老员工与我有多年的交往,美国的Julie每天早晨5点多就上班了,英国的Peter为公司效劳了30多年,美国的Frances则是我多年的老朋友。2007年在南非开IFLA大会的时候,公司为Peter举行告别宴会(一个公司能为员工举行告别宴会,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因为有其他应酬没有参加,不过我去向他打了招呼,表示歉意,也祝他退休后的生活快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出版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我见到的出版社业务人员,大多数都不懂自己的品牌图书,却都热中于数据库的销售。一些同时包括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出版集团,也纷纷舍弃印刷出版部分,重视电子出版,我很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像布莱克韦尔这样的百年老店似乎不堪重负。我认为,图书馆界仍然需要这样的传统服务商,但是它能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