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又回上海了。
自从读高中住校开始,回家就成为一件事情了。
高中是交通大学附中,在宝山县(现在宝山区)的高境庙,那个地方当时还是农村。记得当时也不是每周都回家的,周末在学校看书,很清静,从而也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和床单,自己缝补衣裤和被子。当时没有被套,自己用大号的针将被里、被面和棉絮缝在一起(那个时候不用被套),大多数男生是不会的,也不屑做这样的事情。
大学在离高中不远的地方。为了多看书,还是很少回家,甚至寒假和暑假期间也在学校读书,有一个安静的地方。一般是一个月才回去一次。走的还是差不多的路线,从家到学校大概要一个多小时,转两次公交车。
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一年最多两次。
回家的交通工具开始主要是火车,最好的是13/14次(上海铁路局)和21/22次(北京铁路局)特快,自然13/14次的服务更好一些,当时很喜欢吃火车上提供的香肠面,价廉物美,很少有火车上的餐厅提供这样的美味。当时的火车票不便宜,要占工资很大的比例,自然节省开支也是少回去的原因之一了。好在铁路局有不少朋友,经常蹭车,甚至蹭过软卧——当时可不是一般人能坐的;除了钱以外,还要证明级别的介绍信的!
后来,工资越来越高,飞机票相对越来越便宜,坐飞机的次数也就自然增加了。坐飞机的过程比较短,可以享受周到的服务,但是坐飞机前后的过程却不很享受——到机场的距离太远,飞机晚点带来问题,飞机要占用大量白天的时间……不过,3-4折的机票是很诱人,以至于我有一段时间几乎不坐火车了。
去年北京和上海开通空中快线,虽然方便了旅行,迅速通过安检,但是价格就不再那么诱人了。一般情况下,最多也就是6-7折,加上市内交通等其他费用,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今年京沪晚间动车组开通,把我又拉回了火车族。星期五下班吃完晚饭后出发,星期六早晨到上海家里;星期日晚饭后出发,星期一早晨就回到单位上班了。327元一张火车票,加上市内交通(地铁和公交),也就336.4元(0.4(北京公交)+2(北京地铁)+327(动车二等座)+5(订票费)+2(上海公交)=336.4元)。坐软座动车10个小时的感觉,肯定是比去欧洲的飞机舒适,也比坐T或者K字头的火车卧铺舒适,从而成为我的首选交通工具。这样的价格,即使每周末都回去,也是可以承受的,就是一定要提前订票,临时很难买到。其实,我还是有点怀念刚取消的Z13/14和Z21/22次直快列车的。
相比较而言,全价飞机票是火车软座的4倍,性价比很差:98(北京出租)+1130(全价飞机票)+50(机场建设费)+35(上海出租)=1313元。
2000年老爸去世前后,回家的次数增多,一年内走了7-8次上海。最后一次是坐国航的班机,只有到浦东机场的票,马上搭乘出租车,催促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开车,还是走了40多分钟,在老爸闭眼10分钟后到达,也算是赶上了。如果当时就有现在这样的京沪空中快线,航班更多一些,虹桥机场的航班也多,肯定能在老爸闭眼之前赶到了。从虹桥机场坐出租车,到我家只有10分钟的时间啊!
去年下半年老妈生了同样的病,我也回来差不多10次了,大多数也只是过一个周末,但是已经破了历史记录,也使我更多地体会到回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