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回到北京,处理完公务以后,就去看了一下刚开幕的“傅雷捐赠译著手稿展”。看了手稿上密密麻麻的译文,还有各种颜色的修改文字,体会到了这位大翻译家对事业的执着精神。詹福瑞馆长的话最能表达我的想法了:“傅雷的译著是二度创作,他几乎以一种宗教般的殉道精神从事他的翻译事业,这给了当代翻译者和学术界极大的教育、启示及警示。”
走到《艺术哲学》的手稿面前,看到大翻译家在钢笔小字手稿的基础上,又重新用毛笔誊写了定稿,对于经常从事文字和翻译工作的我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触动。我也不禁想到,现在有多少翻译家是这样认真对待自己的翻译作品的?我们的作品对读者负责吗?对后代负责吗?对自己的名声负责吗?
作为中国翻译协会的理事,我参加了2004年的理事大会,大家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都在感叹现在会外语的人多了,翻译家少了。这不仅是现代人的精神素质出了问题,也在于社会对翻译的认可程度出现了偏差。翻译不是任何会外语的人都可以做的。要做好翻译,不仅要有过硬的外语水平,还要对西方文化、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有所了解。做一种语言的翻译,不熟悉其他语言,也很难做好翻译。如果光外语好,中文不行,也不能做好翻译。此外,如果翻译家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靠这些翻译的稿费能养活自己吗?有一些带有偏见的学者还认为,做翻译工作很容易。我也希望他们自己能动手做一下翻译工作看看,体会一下翻译工作有多么地艰难。
20年前,我刚开始做翻译工作的时候,我的室友说:“翻译折寿”。我不知道我是否会长寿,但是我确实为翻译工作付出了代价,牺牲了无数的业余时间。现在我出版的译著有数百万字,大多数是在自己所爱好的学术领域,完全出于自己的热爱,能有多少回报呢?要靠稿费养家、买房、买车、给老妈看病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事务性工作多了,很少做学术翻译。尽管还有不少翻译工作,但是主要是围绕自己的业务。与国际接轨,也需要不少热心翻译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