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主要在长乐路一带活动,所见所闻越来越让我体会到国际化的气息。早晨,可以看到外国人从弄堂里出来,送孩子上学。平时,经常可以看到说中文和外文的外国人行走在马路上。中午,可以看到成堆的外国人在洋楼里开的酒吧喝酒,完全是在西方国家的样子。晚上,小街上的一家家小店亮起霓虹灯,穿着入时的中外男女出入其中。除了周围还有一些简陋的小吃铺、五金店以及讲上海话和江浙话的中国人,几乎与巴黎没有什么差别了。我一直在重新体会这个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今天下午,80多岁的大舅和我谈起老上海的样子,说起淮海路上穿着旗袍的女子中学学生,其中有我母亲和我的大姨妈。他说,现在的作家根本不可能写出老上海的样子。那些从外地迁到上海,只是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老上海的著名作家们,写出来的东西能反映真实的老上海吗?只有巴金行,但是巴金已经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