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精选 / Selections from My Blogs

 

读沈昌文的《知道》(2008年7月5日)

 

  沈昌文,1931年9月生于上海,1945年3月起在上海金银首饰店学徒。
  学徒期间,工余曾在上海一些学校学习,最后学历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二年级肄业。
  1951年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自称并非知识分子,但因在文化出版界执役多年,知道一些事情,因号称“知道分子”。

  上周,我收到了沈昌文先生寄给我的签名本《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一翻开就觉得有阅读的欲望,周末化时间一口气读完了。
  说起沈公,我很觉得亲切感。他和我父亲同龄,这更使我增加了对他的敬意。
  《知道》是沈公的自传,其中提到的老上海的事情我比较熟悉,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父亲生活过的那个年代。从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父亲的影子。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父亲没有机会上大学,但是他热爱读书,爱好研究,爱好外语,爱好艺术。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使我得以在若干年以后在这些领域有所发展。
  沈公小的时候,母亲不让他与“野蛮小鬼”接触,这与我的经历是很相似的。这样的经历使我从小培养了独自读书的习惯,但是也缺少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直到上大学以后才开始慢慢弥补先天的不足。
  《知道》的后半部分主要描述了《读书》杂志社的一些事情和沈公对人和事的看法。《读书》杂志办得很成功,它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文人的一个侧面,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当局的关注。在夹缝中生存,是很不容易的。
  沈公学过很多种语言,好象与我有很多共同的语言爱好。
  我和沈公认识大概有10年了。第一次见面,只是吃饭,在紫竹桥周围的一个小餐馆,没有任何事情,只是闲聊。第二次他约我与台湾客人一起吃饭,我正好很忙,就没有去。他每次出书都给我寄,我每月还能收到他创办的《万象》杂志。
  他说过一阵来找我聊天,我想顺便请他帮忙把陈原的著作搞清楚一下。

  沈昌文是那个年代文化界、知识界的一个角色。——王蒙
  由此,我们可以略窥他那“外圆内方”的门径,更重要的是实际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作了具体生动的历史记录。——雷颐
  沈最恰切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思想经纪人”。……貌似嬉皮笑脸,但内藏诚恳;确乎玩世不恭,可其实行端坐正谨严不苟。——黄集伟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