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犇 :文献编目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编者按】

顾犇(书蠹精),博士,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早年从事外文选书工作,并在业余时间进行学术图书的翻译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图书馆文献的采访工作研究,并于21世纪初开始从事文献编目工作研究,现任国际图联《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 修订组专家顾问,还曾任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主任/ISSN中国国家中心主任、《意大利图书情报学刊》编委、《国际图联杂志》编委、国际图联《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修订组成员、国际图联UNIMARC永久委员会委员等,参与了很多的国际专业活动。本期专访栏目请顾犇老师来谈一谈文献编目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清阅朴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界在编目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变革,顾老师也亲自参与了其中的众多工作,请顾老师介绍一下当前国际编目领域的发展情况。

顾犇: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而且也涉及很多方面。最广义的来看,编目工作包括传统的著录、规范控制(名称和主题)、分类、加工,当然也包括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元数据制作。
从最底层的角度来看,1998年的《书目数据的功能需求》(FRBR)出版后,给编目领域带来深远的变化,随后就有多次国际编目专家会议,讨论国际编目原则声明问题。我有幸参加了2006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四次国际编目专家会议,作为亚洲图书馆员的代表,参与了实质性的工作。
此后,我有机会参加了《国际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修订组的工作,见证了ISBD统一版的问世,并同时翻译了ISBD统一版的三个版本,让中国同行早日了解这个最新的国际编目标准。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问世后,我和同事们马上跟进,及时研究最新进展,并组织中文版翻译工作,2014年出版,在国内图书馆界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后来,RDA理事会邀请我们作为亚洲地区的国家机构代表参加理事会会议,说明我们的科研和标准化工作在国际编目领域引人注目,能够起到国家图书馆在国内的业务指导作用。我们借此机会,加强与国际同行的联系,推动编目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此后,FRBR的升级版《图书馆参考模型》LRM出台,而后又有《面向对象的图书馆参考模型》(LRMoo),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跟踪研究的内容。
世界书目控制(UBC)的概念有70多年了,现在很少被提起,但应该还是适用的,关键是如何进行下去。UBC概念还适用吗?我们今后怎么办?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从事国家书目的专家们回答,也需要我们在编目标准化方面多做工作。

清阅朴读:上述情况中,图书馆编目工作面临着哪些挑战?

顾犇:我们面临的挑战,从业务本身来说,就是要适应变化,其前提是了解变化,要翻译,研究,然后确定我们自己的方案。以上提到的图书馆理论涉及很多层面,也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予以关注。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编目规则,或者直接采纳国际性的编目规则。
在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时候,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第一是要有外语交流能力,这是做国际交流的基础;第二是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别人说的事情你能听明白;第三是要有奉献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做进一步的研究;第四也要有信息技术的能力,在高度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检索、编辑、使用,甚至参加国际会议,都需要过硬的信息能力。
在智慧图书馆的时代,我们也要继续学习,更新知识,思考如何实现智慧化的编目工作,节约人力,把编目员从繁琐的具体工作中解放出来,做更多的前沿研究。
从大环境来说,信息技术导致人们利用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印本书的使用方式有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研究,印本图书的出版是否有减少,大众是否还在阅读印本书,科研人员如何利用信息,电子信息和印本书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当然,我们也要研究数字资源的采集和管理,积极获取信息,有效揭示信息,为读者服务。现在有不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研究课题,例如本体、关联数据、可视化、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等,不能认为这些都是技术人员的事情,编目人员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从管理层面上来看,我们需要应对人员短缺和经费不足。这些因素,也导致了业务外包的趋势。我们需要与管理层沟通,说明工作的重要性,但也需要转变观念,把非核心的业务部分外包出去。在这个方面,宏观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清阅朴读:除了面对挑战,我们还要抓住哪些机遇?

顾犇:
编目是国际图书馆界最活跃的领域,一直有新的研究出现,而且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国内图书馆有专家跟踪这些发展,但是普通图书馆员不很关注,发表研究成果不多。我们应该抓住机会,紧跟国际最新进展,做自己的研究,成为领域的专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国际图书馆编目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另外,国际上传统编目与数字资源整合自己的界限不很清晰,通常都是传统编目员参与数字资源标准的制定。在中国,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况,形成了信息技术工作人员与传统编目员之间的距离,导致技术实施不切实际,而传统编目又被边缘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去消除这些差距。在提高这个领域专业水平的同时,也把握住自己应有的地位。我本人学理工出身,喜欢学习信息技术,所以能结合业务工作推动了自动化的发展。
在国际上,图书、情报、档案、博物馆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虽然中国国内还有各种因素制约,但我们要做前期的研究,有一些小型图书馆本来就有各种类型文献和实物融合的收藏,可以先做尝试,从理论上讲,编目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清阅朴读:在图书馆界各个领域的巨变之中,行业对图书馆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图书馆业务管理干部,要兼顾业务、管理、科研工作并不容易,请顾老师谈一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应对经验。

顾犇:这20多年内,图书馆界各个领域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推动力,导致数字图书乃至智慧图书馆的出现。作为图书馆员,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特别是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满足读者需要。
图书馆离不开业务,当然必须掌握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新馆员要从基层做起,要能吃苦,才能从具体工作中总结出问题,以后终生受益。
关于管理能力,不仅做干部需要管理能力,普通员工也需要管理能力。例如,馆员组织读书活动,馆员监督外包质量,都属于管理范畴,也是管理能力的体现。在管理能力方面,其实也包括沟通能力。我说的沟通能力,不仅指能说会道,还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有时候一个人长篇大论,仔细分析,没有留下什么干货,说的话没有信息量,与其浪费别人的时间,还不如少说。
当然,作为业务干部,要协调好业务、管理、科研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首先当然需要刻苦、勤奋,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或者科研,有付出才有收获。其次,也需要一些工作方法,例如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等。有一些会议之间的休息时间、出差的旅途中,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
最后,我也谈的是业务、管理、科研之间的结合。在图书馆员的范围内,科研应该是为工作服务的。虽然理论研究也有必要,但我们应该提倡围绕业务工作的科研。通过科研,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一些事情,业务、管理、科研三者缺一个,都很难策划好,需要全面发挥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圆满的效果。

清阅朴读:您平时有哪些兴趣爱好?在个人成长方面,有哪些经验和青年馆员分享?最后,请顾老师为我们推荐一些您最喜爱的书籍。

顾犇:
爱好是很费时费钱的事情。,我平时爱好比较多,例如收集硬币、收集书签、摄影、古典音乐欣赏等。收集硬币是因为经常出差,顺便形成爱好,也让我在单调出差旅途中增加了不少乐趣。收藏书签是与职业相关,后来朋友们送我各种材质、各种类型的书签,形成体系,我在有关报纸上也有介绍。摄影也是烧钱的爱好,但是我只是利用出差的点滴时间摄影,捕捉街头巷尾的趣人趣事,积累下来也是时代的记录,独具风格。爱好音乐是从小就有的爱好,不仅提高了个人素养,也可以排解人生的各种烦恼,同时还交了很多朋友。在个人成长方面,主要的经验就是坚持,永不放弃,而且一定要勤奋才能有所收获。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结果并不重要,所有经历过的成败都会成为财富。对结果不太看重,有时候反而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作为图书馆馆员,和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对书籍的外表、内容、制作流程、阅读和推广、保存和服务等环节,应该都比较熟悉。回头看来,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改变了图书。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也喜欢学习各种外语。到了大学,虽然读理工科,更是博览群书,一发而不可收,越来越广,涉及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到了图书馆,当然主要是图书馆工作,没有时间大量读书,只好利用晚上时间,不是读书,就是写作,经常到深夜。
爱因斯坦一直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不仅是因为他做出了伟大的成就,而且还因为他不是偏才,而是全才,并且关注各种社会问题。除了读他的相对论等著作,也读过他的文集。他在《我的世界观》里谈道:“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这话一直鼓舞着我不断进取。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不仅使我从全新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中的规律,还给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甚至他提出的“范式”的概念,对当今图书馆学也有很大的影响。
我一直珍藏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它使得我能与历史上的伟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与中国古代“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读了不少毛姆的书。中国人汇编毛姆的《书与你》,是一本读书指南,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是我在西方文学名著领域的入门书,也教会了我各种读书方法。他的《月亮和六便士》描写了艺术家的生活和异国情调。他的《人性的枷锁》,在我青年时期的精神世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走向成熟的道路。
读书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书也有助于我热爱的学术翻译工作。我翻译了历史、哲学、音乐学、图书馆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不仅靠我的语言能力,也因为我博览群书,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于1999年出版的译著《简明牛津音乐史》,洋洋洒洒128万字,呕心沥血,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读书多了,自然就喜欢写作。我出版了20多本图书,除了专业领域里的专著和学术译著以外,我还出版了三本与读书相关的随笔集——《书山蠹语》《书人乐缘》《书蠹精语》。我想向大家推荐我即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四本随笔集《书蠹卅载》。该书收入了我近五年的随笔,涉及工作体会、读书心得、业内故事等方面,也有本人30年从业的总结。


原载:《清阅朴读》2023年11月,第26-32页。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

Updated 10/2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