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诺贝尔与孔夫子的一些说明

 

顾 犇

  19996月,笔者在《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2期上发表了《论语》在海外的传播一文,其中提到了1988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会议上评论孔子的事情。这句话间接引自《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1997410日上的文章,它并不是该文章的重点,但却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在此前和此后,类似的介绍也出现在其他一些文章中。可是,最近有不少文章对这个事实提出了质疑。例如,张颂之先生在其文章所谓海外新说对孔子现代神话形成的影响──孔子神话研究之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中指出,诺贝尔们鼓吹孔子的话头,吴德耀显然不是始作俑者,始作俑者当是澳州的《堪培拉时报》。……这本是一个虚构的神话,然而神话却俘获了许多的孔子研究者,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并引用了笔者1999年在《北京图书馆馆刊》上的文章。为此,笔者查阅了《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 (1988124)该段文字的原始出处,供大家参考,以便进一步澄清是非。

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帕特里克·曼汉姆自巴黎报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上周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在密特朗总统参加的最后一天的会议上,75名参会者(包括52名科学家)宣布了16个结论,涉及艾滋病、保护环境、人的权利等各方面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显然是崇尚知识的。他们的第六个结论是:“许多国家存在的政治权利和知识界之间的鸿沟应当缩小”。第七个结论是:“教育应当在所有国民预算中享有绝对的优先”。第十二个结论是:“应当鼓励促进医学进步的分子生物学”。
  会议纪要是保密的。但是我们知道,其中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伦敦圣巴托罗缪医院的约翰·文博士(英国,1982年医学奖获得者)在会上发言,指责在制药研究中趋利行为所产生的局限;大会的第十一个结论是,各地的制药业应当在艾滋病的研究中携手合作。
  文博士是这个问题的专家。此外,莫里斯·威尔金斯博士(英国,1962年生理学奖获得者)和约翰·波拉尼(加拿大,1986年化学奖获得者)的发言谈到了裁军问题。
  在结论中,提到裁军的文字只有:它可以让资金更多地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个有点老一套的声明可能源自亨利·基辛格博士(美国,1973年和平奖获得者)的影响。基辛格最近公开表示,欧洲如果在无核化中再走一步,就会意味着苏联的不战而胜。
  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阿尔文博士一直致力于空间研究,他的工作无意中成为“星球大战”的序曲。他觉得,各国的国防部应当改名为“大批杀伤平民部”。
  在阿尔文博士之前发言的是剑桥大学的布赖恩·约瑟夫森博士(英国,1973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博士说,他一直在推动他的讨论组考虑诸如“按手礼”之类非科学现象的能力。他说,物理学家们仍然不愿意接受他这方面观点。
  最后,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约定,在两年以后再次聚会,也许还是由“埃利·维瑟尔人道基金会”赞助。维瑟尔先生(美国,1986年和平奖获得者)用他自己的一些诺贝尔奖金设立了基金会。如今,他的基金会已经成为一个诺贝尔基金会。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大会上谈论孔子的事情确实是有的,而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堪培拉时报》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最大的报纸,其严肃性是没有问题的。经过笔者核对,该报道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获奖情况都没有任何错误,可见报道的严谨程度。但是,该报道似乎并没有讲清楚这个问题是否在大会的结论中,这就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了。本人曾试图查找会议的原始资料,但是劳而无功。在上述报道中已经指出,大会的纪要没有公开发表,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从其他正式出版物中了解大会的详情。


《中国文化研究》(Chinese Culture Research)2002年第4期(11月),第147-148页。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