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蓓欣副馆长走好!

 

■外文采编部 顾犇
 

7月10日中午得知,孙蓓欣副馆长在凌晨离开了我们。还是去年9月2日,我去北大医院看望她,后来听说她几次转院,加上疫情,一直没机会再见。

孙蓓欣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校友,甚至是系友,但直到我工作多年后才有机会认识她。她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我当时无法接受,后来回想才感到其用心良苦。

她是我国第一个走上国际图联舞台的人,曾担任执委会委员,为1996年北京国际图联大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初,我们集体观看《口述国图》纪录片,影片中她讲述早期出国参加会议的经历,引起我同样的回忆和强烈共鸣。

我们出国参加会议的经费都有严格规定,而20年前的经费尤其紧张。孙蓓欣副馆长在担任执委期间,去荷兰开会时,因为经费有限,只能住在家庭小旅馆,距离会议场所和其他执委居住的宾馆都很远。被人问起来,她不愿说出经费太少的真实原因,机智地说是为了给国家多买书,自愿节约经费。而她的回答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记得我2008年和2009年去巴黎开会时,仍是经费很少,我住在距离会场很远的文化处宿舍和市中心的家庭旅馆,也因此被国际同行关心询问,却也不愿说明真实原因。为了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走上国际舞台、加强国际交流,中国图书馆人曾经克服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付出了种种心血和努力。

1997年,我第一次去丹麦参加国际图联大会,就是在孙蓓欣副馆长的全力支持下才申请到资助。这是我走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具有特殊意义。

美国编目专家Barbara Tillett于2002年9月访问中国时,孙蓓欣副馆长负责接待,我正好出差,缘悭一面。后来Barbara说,国际图书馆编目界一直想找一个中国的联系人,孙蓓欣副馆长推荐了我。于是,我在这个领域里努力工作了十多年,促进了交流,推动了一些进展,终于没辜负大家的期望。特别是2012年在国家图书馆举办RDA培训班,邀请Barbara主讲。这会议也促成了Barbara与孙蓓欣副馆长两位专家10年后的重逢,颇有纪念意义。

我第一次分房子的时候,孙蓓欣副馆长帮我争取,处事公正,我至今还感谢她。

她退休前,把不少资料都给了我,成为我后来从事研究的基础。今年5月,我整理自己的资料,看到里面有一本孙蓓欣副馆长的藏书,正好是国家图书馆缺藏的,于是在征求她本人的意见后,转给中文采编部入藏。捐赠证书还在我手上,没有来得及给她本人。

2008年起,在孙蓓欣副馆长的介绍和支持下,我参与了ISO5127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除了我以外,参与修订的都是国内顶级专家。2010年,对应的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是同类标准中篇幅较大,难度较高的。

这几年孙蓓欣副馆长身体不好,经常住院。每当我们想去探望她时,她都说:“不用来看,等我出院后,我去看你们。”这次住院时间太长,没有想到她竟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一辈子太劳累,祝愿她在天国多休息!


《国家图书馆通讯》,2020年7月11日。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