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宿舍的回忆

 

■外文采编部 顾犇
 

经过住房改革后,我馆的单身宿舍已经不复存在。可是每当我经过现在是国图宾馆的那栋楼,总会想起当年单身宿舍的生活,甜酸苦辣,五味俱全。

1987年我毕业到图书馆报到以后,我们被安排到文津街分馆一个新腾空的平房仓库,这里没有卫生和取暖设备,甚至下雨要漏水,刮大风要"乘凉",而且一个房间住六个人。虽然条件艰苦些,但大家的生活却也有滋有味,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半年后,领导让我们去腾空的办公室里居住。总算是楼房了,供暖条件要好很多,而且能两个人一间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晚上想写东西,基本上能有安静的空间。那段时间,每天上班需要骑自行车,冬天披着军大衣,到白石桥新馆的时候脚都冻麻木了。不过,我们经常穿胡同走小巷,身体得到了锻炼,对西四那片的交通情况也十分熟悉。

又过了半年,领导说我们可以搬到白石桥住,但还不能进新宿舍楼,而是到当时招待所的平房里居住,那里现在是我馆二期车库入口的地方。那个地方基本上是一个大杂院,中间的庭院里每天发生许多故事,"房客"们互相串门,甚为热络。记得当时隔壁住的是拓晓堂先生,先生讲起古籍故事绘声绘色、如数家珍,经常令我们这些年轻人听的流连忘返,也增长了不少知识。20多年以后,拓先生已经成为古籍拍卖行业内的名人了。

1989年,我们终于进入了盼望已久的新宿舍(现为国图宾馆),"享受"两人一间的待遇,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了。我的译著《简明牛津音乐史》就是在这个时期翻译出来的。记得当时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与我一个房间的室友大概不能休息得很好,我感到十分歉疚。住宿条件好了,伙食条件也需要改善。当时大家就想办法自己做饭。当时冰箱还是奢侈品,大多数人都没有,常温下能储存的东西最多就是面条、西红柿、鸡蛋和香肠了,用这几样简单的食材,做上几盘可口的饭菜,热上一壶小酒,叫上几位朋友,实在舒服惬意!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却也给了人很多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姿的。

后来,馆里照顾我的特殊情况,给我分配一套一居室,我就此告别了单身宿舍的生活。那些年单身的生活很艰苦,但也很磨练人,给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2005年国庆节,我一个人骑自行车去文津街分馆,拍摄了建筑的各个角落,觉得那里的建筑实在是美,环境实在是幽雅,简直有世外桃源的感觉。当时住那里的时候怎么没有好好欣赏呢?如果能在那里工作,那会多么惬意啊!


《国家图书馆通讯》,2014年6月15日(第12期,总第907期),第4版。

PDF文件下载地址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