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顾犇先生神交已久,却缘悭一面。我更习惯于称其网名“书蠹精”。书蠹会成精,都是拜其几十年游弋于国家图书馆浩瀚的书海里所赐。
翻开《书蠹卅载》一书,文字简洁干净逻辑严密,而他却是数学专业出身的理工男。我也是差不多那个年份上大学的,那个时期的大学生由于时代的缘故,英语大都不好,他却是翻译专家,翻译多本书之后任还外文采编部主任。作为图书馆领域的权威专家,他37岁晋升正高职称,43岁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本人也是一个书呆子,我想知晓一个书蠹精如何描述他在国图三十年的岁月。当读到他写的图书目录卡片、目录屉还有那穿目录的铁条章节时,我竟然有些不能自已,甚至泪目了。过去曾经逝去的时光扑面而来——有多少人知道过去到图书馆查书目,都是在目录屉里一张张翻阅穿在铁丝上的小卡片,那是图书管理员人工写就的。
我读研那三年,每天到图书馆翻目录卡片找书。为了写硕士论文,我不知道翻阅了多少目录卡片。我的室友是学清史的,学校图书馆没有的资料,她带着面包和水跑到文津街国图泡一天,去翻阅那一个个目录屉,寻找历史资料。
顾犇非常珍惜那些留有历史痕迹的目录卡片,我感同身受。希望国图领导的有识之士也能认识这些目录档案的历史价值,让这些目录抽屉和小卡片在偌大的图书馆里有个栖身之处,让后人知道曾经的图书馆是怎么样的,过去的研究者是怎样查找资料的。
透过《书蠹卅载》文字,我还看见了顾犇的对翻译的认真态度,一字一句都不能疏忽,一些他不能做主的,每每记挂于心。而对于那些残缺的只字片纸,总想给它们找到原来的归属地,纸归原书。看似一张张残缺的纸片,那都是稀有的,一旦遗失再也无法挽回的损失。
顾犇虽是专家,却脚踏实地而不是高高在上。他的笔触,描绘了在高大上的国家图书馆里工作的芸芸众生:门卫、夜班保安、维修工、收发室师傅、后勤的送水工等等,这些普通人是高大上的国家图书馆的基石,有了平凡如斯的他们,国家图书馆才能正常有条不紊地运转。
书中自有颜如友,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了很多在网络上认识神交已久的老朋友,都未曾谋面却很熟悉,仿佛这本书开启了朋友圈。我有一套书趣文丛,这套书共有几十本,是上世纪俞晓群在辽宁出版社工作时的成果。在《书蠹卅载》书中,我再一次看见了受人尊重的沈昌文老师,我曾经在首都图书馆听他讲座。还有上海作家简平和藏书票的设计者韩盈,书中插画是博客好友麦铃所画。至于铜雕大师安建达,我们从网友到生活中的好友,可以一起对艺术谈天说地,也可以一起小酌北京二锅头。
通过《书蠹卅载》一书,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读书笔记,循着顾犇的书单去看其他书。顾犇多才多艺,音乐方面也造诣颇深,因此读这本书也引领我们欣赏音乐。
缘分就是如此奇妙,我与顾犇居然是人大校友,我们都是在人大获得博士学位。而书的出版方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的叶敏,是我的地地道道的温州老乡,叶敏是在人大的隔壁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
真实的世界很小,书中的宇宙真大。书蠹卅载,跟着顾犇,听听来自国家图书馆的声音,循着顾犇的印迹,去国家图书馆书海中遨游,也做一个书蠹、书虫、或者像我一样的书呆子。
Updated 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