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如下:
翻译版:从编目到元数据:心路历程 / 马乌罗·圭里尼 著 ; 巴巴拉·B.蒂利特和彼得·洛尔 序 ; 乔瓦尼·贝尔加明 跋 ; 顾犇 译注. — 北京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5年3月. — 180 页. — ISBN 978-7-5013-8223-8.
原版:
From cataloguing to metadata creation : a cultur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 / Mauro Guerrini ; prefaces by Barbara B. Tillett and Peter Lor ; Afterword by Giovanni Bergaminr. — London : Facet Publishing, 2023. — 128 p. ; 24 cm. — ISBN 978-1-78330-628-2 (paperback).
1 编目和元数据创建:文化和技术活动的中心性
2 万物皆流
3 原则和书目模型
4 资源的描述
5 资源的检索
6 交换格式和著录标准:MARC和ISBD
7 《资源描述与检索》
8 主题编目(或主题标引):一些基础知识
缩略语全称及译名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译者后记
本书稿的作者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图书馆学教授马乌罗·圭里尼,书稿最早使用意大利语出版,后翻译成英文版。本书译者顾犇博士,曾任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书目著录》修订组委员和专家顾问,他结合自身30多年的研究经验以及实际操作,比对英文和意大利语两个版本对原文进行翻译,并采用大篇幅的译者注对翻译内容进行解释,帮助大家理解与编目相关的专业问题。
本书核心正文主要集中在6个部分,分别为“万物皆流”“原则和书目模型”“资源的描述”“资源的检索”“交换格式和著录格式:MARC和ISBD”“《资源描述与检索》”。
“万物皆流”章节采用了古希腊哲学家“万物都处于流变状态”的观点,回顾了从卡片目录到网络,从记录管理到数据管理,再到语义网和关联数据。“原则和书目模型”章节讨论了当前用于编目和元数据创建的书目模型。“资源的描述”章节定义了“描述过程”,重点介绍了书目分析,包含形式分析、文字分析、概念分析三个部分。“资源的检索”定义新的规范控制过程。“交换格式和著录格式:MARC和ISBD”章节讨论了各种机读目录(MARC)格式和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家族。“《资源描述与检索》”讨论了《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的发展过程。
网站地址:https://www.nlcpress.com/ProductView.aspx?Id=12825
从编目到元数据:心路历程
编著者:[意]马乌罗·圭里尼 著
顾犇 译注
定价:88元
ISBN:978-7-5013-8323-8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装帧开本:平装16开
内容简介
在信息时代,编目工作不仅是图书馆员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信息行业的中心。它通过标准化和结构化的手段,将无序信息转化为可利用的知识资产,从而支撑个人、组织乃至社会的高效运转与创新发展。
《从编目到元数据:心路历程》一书旨在为元数据创建领域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与方法论导论。书中辅以丰富的实例和参考资料,系统介绍了从编目到元数据创建工作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变化、书目模型及原则、资源的描述与检索规则,以及MARC、ISBD、RDA等标准和主题编目的基础知识。书中强调,在语义网和关联开放数据的更广泛信息环境中,编目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描述实体间关系方面的作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概述几十年来编目标准的变化历程。
·介绍全球各个机构致力于“世界书目控制”的工作进展。
·涉及当前用于编目和元数据创建的书目模型。
·定义描述过程,重点介绍书目分析(包括形式分析、文字分析、概念分析)。
·定义新的规范控制过程。
·介绍在全球数据聚合和交换环境下,语义网对细颗粒度书目数据管理的复杂性要求。
·讨论从机读编目到语义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中介作用。
编著者简介
马乌罗·圭里尼(Mauro Guerrini),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图书馆学教授,手稿、印刷资源和数字资源编目和元数据创建领域硕士学位项目主任。马乌罗·圭里尼出版成果众多,涉及编目、伦理、开放获取和图书馆员历史等领域,他是若干期刊的编委,也是《意大利图书情报学报》的主编。马乌罗·圭里尼自1979年起担任意大利图书馆协会理事,2005—2011年担任主席,目前仍是荣誉会员。他曾任国际图联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评估组委员,国际图联编目组、主题分析组、书目组常设委员会委员,以及2009年国际图联大会意大利组委会。
顾犇,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馆员。曾任国际图联编目组常设委员会委员、UNIMARC永久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书目著录》修订组委员和专家顾问、《国际图联杂志》《国际编目和书目控制》《编目和分类季刊》《意大利图书情报学报》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出版图书10余种,发表各种文章20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6项,译著数百万字。
编辑荐语
一、资深专家联合出品:本书为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图书馆学教授马乌罗·圭里尼所著,最早用意大利版出版,后又翻译成英文版。本书为中文译注版,由研究馆员顾犇译注。作者马乌罗·圭里尼和译注者顾犇均为编目与元数据领域的资深专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为读者呈现了编目与元数据领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确保内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二、系统梳理编目与元数据知识体系:本书全面覆盖了从传统编目到现代元数据创建的全过程,包括从编目到元数据创建工作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变化、书目模型及原则、资源的描述与检索规则,以及MARC、ISBD、RDA等标准和主题编目的基础知识。书中还探讨了语义网和关联开放数据环境下的编目新趋势。
三、编目方向的专业性理论著作: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借用译注者的话,“本书弥补了从传统编目到元数据编目之间教科书的空白”,能够帮助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了解并理解编目的发展历程及制定规则。
内页欣赏 ……
目录
1 编目和元数据创建: 文化和技术活动的中心性 1
2 万物皆流 6
2.1 转念 6
2.2 新概念和新术语 11
2.3 元数据: 一个多语义的术语 18
2.4 图书馆、语义网和关联数据: 数据馆员 21
2.5 元数据和书目控制 25
2.6 目录的重要性 26
2.7 编目和目录的两个误区 29
2.8 目录如何从“在网络上”变为“属于网络” 30
2.9 新的发现工具: data.bnf.fr 33
3 原则和书目模型 36
3.1 书目模型 36
3.2 《巴黎原则》 37
3.3 《国际编目原则声明》 39
3.4 《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 47
3.5 《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 51
3.6 《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 52
3.7 《面向对象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 53
3.8 《国际图联图书馆参考模型》 53
3.9 作品的家族 59
4 资源的描述 62
4.1 描述: 一个文化和技术的过程 62
4.2 新的描述方式 64
4.3 描述的对象 65
4.4 资源分析: 书目分析 66
4.5 信息源 70
4.6 著录(描述)一本书的主要信息源 71
4.7 著录(描述)的类型 73
4.8 著录(描述)的层级 75
5 资源的检索 76
5.1 检索: 规范数据 76
5.2 关系 80
5.3 著者和题名 83
5.4 规范控制: 规范检索点 86
5.5 实体标识符 88
5.6 虚拟国际规范文档 90
5.7 国际标准名称标识符 94
6 交换格式和著录标准: MARC 和 ISBD 97
6.1 MARC, UNIMARC, MARC21 97
6.2 书目框架 102
6.3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106
6.4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统一版 109
6.5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目的 110
6.6 MARC在中国 113
6.7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在中国 115
7 《资源描述与检索》 117
7.1 一些基础知识 117
7.2 中国图书馆界的有关工作 122
7.3 RDA 注册表 124
8 主题编目(或主题标引): 一些基础知识 127
缩略语全称及译名 129
参考文献 137
索引 156
后记 175
译者后记 17
网站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3MWpwZ9GcBovOeiFdUtUQA
签名钤印附藏书票 | 书蠹精最新作品《从编目到元数据》
编目
开启信息组织的
智慧之门
从编目到元数据
01
在数据洪流奔涌的时代,编目是否还有意义?编目如何迎接挑战?如何让信息从无序走向有序?如何让冰冷的数字拥有生命的脉络?《从编目到元数据:心路历程》以深厚的理论根基与鲜活的实践案例,为信息管理领域绘制了一幅从传统编目到现代元数据的全景地图。
2014年8月17日,马乌罗·圭里尼和顾犇参加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第80届国际图联大会
万物皆流
02
编目和元数据创建在逻辑上并非迥然不同,实质上是同一个活动,就是数据创建。
只是,由编目和元数据创建这两个过程所产生的资料产品是不同的。 编目生产出的目录, 是一个与各种类型资源相关的记录的列表, 记录根据既定的标准排序并可检索, 目录也以这个标准为基础构造, 即按著者、 按题名、 按分类、 按主题等排序。 元数据创建则生产出资源的元数据, 其检索描述的方法和数据呈现的结构都是开放的, 并可以事后定义。 因为有了元数据, 我们可以得到和印刷卡片或者电子目录同样的编排和同样结构化的信息呈现, 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其他的方式)。(Bianchini, 2022, 109—110)
在不断变化的形式下,编目没有被放弃,而是被丰富,并不可避免要适应新环境。
签名钤印
03
晨光如纱,漫过窗棂
笔尖轻舞,烙下姓名
顾犇老师,笔名“书蠹精”,微博粉丝22.9万,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馆员。曾任国际图联编目组常设委员会委员、UNIMARC永久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书目著录》修订组委员和专家顾问、《国际图联杂志》《国际编目和书目控制》《编目和分类季刊》《意大利图书情报学报》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出版图书10余种,发表各种文章20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6项,译著数百万字。
顾犇老师早早来到社里为新书签名钤印,我们的编辑团队全程服务,有人翻书,有人钤印,有人放纸,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顾老师说去年没有让编辑帮忙,一个人签了两三个小时,差点耽误了晚饭,没想到我们安排得这么周到。
藏书票
03
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顾犇老师的一件幸福事,那就是每一年他都会收到设计师朋友为他设计的专属藏书票。恰好当时还未到蛇年,我就想着,可以配合顾犇老师的这本书,请他的设计师朋友有针对性设计。于是,下面这个可爱的小蛇读书藏书票就诞生了。
设计师:韩盈,笔名老多,职业漫画插图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委会特聘漫画家,中国孔子书画院高级画师。2013年5月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书山蠹语》创作插图。
网站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GOU6hmWiLxoPjYPC1OtRXA
本人从事了30多年的编目研究和实际操作,总想写点体会。后来任职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写一些小感想,零碎地发表于微博和博客。等真正有空了以后,我就计划写一本书。但是黄俊贵、王松林等前辈的书,已经成为经典,我很难超越。这时候,卡萨里尼书店送来马乌罗·圭里尼教授的新书。快递途中走了好几个月,不知道背后有什么故事,但是恰逢其时。我读了以后,决定放弃自己的想法,我想说的很多话,他都说了,我觉得翻译也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这书篇幅不大,也有我自己发挥的空间。作者说,他放弃版权,可以随便翻译,甚至可以用本地化的例子。我认为,如果改变原著的总体结构会导致表达不连贯,于是就采用大篇幅的译者注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到图书馆以后,最早做采访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与西文图书编目组老组长郝生源交往比较多,聊天中耳濡目染,了解了不少编目的事情,我也戏称他为“师傅”。当年西文图书编目组有美国国会图书馆名称规范档的缩微平片版,我看了印象深刻,感觉编目工作非常高深。我至今还记得图书馆目录库房里各种类型的目录及其摆放位置。
1995年,我去澳大利亚工作半年。老主任李仁年说,你得熟悉AACR2啊!在澳大利亚,我在谭太太(Beatrice Tam)的带领下为不少图书进行编目,我现在还记得谭太太给我念AACR2中有关编目规则的场景。有时候加班做,一方面是想为别人做事,别让别人感觉我是负担,另一方面也想尽快熟悉业务。告别的时候,他们夸我完成了不少工作量,还帮他们想出了复制粘贴的办法。
回国工作后,我虽然还做采访工作,但兼职给外文编目部维护局域网,从而熟悉了用于套录MARC数据的多种光盘系统,至今还保留该部门给我的感谢信。这事情算业余加班做的,让我从技术方面了解图书馆编目工作。此后的集成系统选型和实施,使我有机会可以从技术层面看所有语言的编目。
1998年召开的西文图书编目工作研讨会,决定启动《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的修订工作。最后各种协调后,让我做主编,也很意外。但我们回顾历史,也知道这个条例是在版权没有解决情况下的通融方案。有老前辈在前面指导,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005年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我也参与修订工作,负责乐谱相关的内容,但我深感国际性标准的缺失会带来什么影响。于是我尽可能参加各种标准的制定和翻译工作。2005年,我开始参与国际图联的编目相关工作,涉足编目原则、概念模型、规则、机读格式、国家书目、名称规范等诸多方面,至今仍参与一些项目,已经有20年了。
编目涉及面太广,图书馆各方面业务也过于繁杂,而且网络的局限性,使我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但我觉得已经比前辈们多做了不少事情。
在管理工作方面,我最早负责外文采编,后来负责中外文采编,最后又负责外文采编。除了管理和理论研究之外,从来没有脱离过业务。采用集成系统以后,著者标目问题凸显,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回溯数据的著者到底是哪一个。我先后统一了外文和中文重要著者的名称,不管以后名称形式是否还有争议,起码是统一了相关的人物名称,为名称规范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我还发挥自己语言特长,做了不少小语种文献的编目。做业务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也能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业务细节与管理和研究工作相辅相成,所以对本书的翻译来说,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熟悉的事情。
意大利人研究编目理论,梳理出编目思想的理论基础,这是其独到之处。他们还研究编目伦理,也值得我们借鉴。编目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有内在的逻辑和背后的思想。编目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与学术、技术等领域密切相关的。
我和圭里尼教授认识于2006年。那是在首尔国际图联大会期间,编目组主席茱迪(Judith Kuhagen)说一个意大利委员找我一起回北京,于是我们俩邻座,聊了一路意大利文化。后来,在米兰开会,他是组委会主席。我们还有机会在招待会上四个人合影(包括圭里尼教授、蒂利特博士和罗德里格斯女士),他们都在本书所提到的几个重要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圭里尼把他女儿介绍给我认识,后来还邀请我做他主编的杂志的编委。他最近说,他的女儿嫁了一位律师,生了一个男孩,就是书前面题献的那个名字。圭里尼教授和我一起参加过多次会议,有不少合影,可以说是我在国际图联的最好朋友。
本书可以说填补了从传统编目到元数据编目之间教科书的空白,且从哲学的高度来看问题,不拘泥于编目的细节。正如本书2.6节引用萨尔多(Sardo)的论述:“未来的编目工作人员,应该要能超越日常活动和职业细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因为编目员不是[……]脱离环境的,他们应该投身社会文化和交流的洪流,这样才能作为并继续作为知识交流、获取和创建的有效工具。” 不过,对于具体操作方面,也许会有读者感到缺憾,希望以后有专门的教材弥补。
翻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回忆的过程。这20多年来,国际编目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有幸参与了不少方面的工作,还在国内做译介工作。读完全书,一幕幕画面重现眼前。当年孙蓓欣老师说,蒂利特博士想在中国找一个与国际编目界沟通的专业人士。我有机会作为编目领域中外沟通的桥梁,之后又有很多机遇,让我活跃在这个国际舞台上。我感觉到,如果我不翻译这本书,好像就对不起这个时代。
本书最早用意大利语出版,后来翻译成英语版,篇幅略微缩小。在翻译过程中,有一些文字读不通顺,对照意大利语版阅读,才发现是翻译的问题。一些术语之前从英语翻译成意大利语,出版英语版时候再从意大利语翻译回来,就不一定与原始英语术语对应。正如我们做国际汉学著作翻译那样,“回译”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好在我与原著者多次沟通,确认了其中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段落。圭里尼教授说,英文版经过多少专家审阅并润色,应该不会有问题。我虽然也怕引起圭里尼误解而不快,但还是整理出问题并及时反馈,为的是使中文译文能被大家理解,并也希望能在英文版修订的时候能进一步完善。
彼得·洛尔博士在序言中说: “编目是图书馆员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图书馆编目工作被弱化,特别在中国,尤其明显。希望这本书能填补这个时代的这个领域的一个空白,能对后来人有用,也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国际编目规则的研讨和制定工作,希望领导和学者们能给予编目工作应有的重视。
本人尽量用普通读者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专业问题,避免大量的英文缩略语,除了个别章节不得不如此以外。翻译的同时,我也参与了中国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基础和术语》的制定和RDA注册表中文版的翻译,得以将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于译文中。
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邓咏秋博士和高爽主任,她们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来源。本书理论性强,有不少专业术语,不易理解。经过编辑修改,文字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作者简介:
马乌罗·圭里尼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图书馆学教授,手稿、印刷资源和数字资源编目和元数据创建领域硕士学位项目主任。马乌罗·圭里尼出版成果众多,涉及编目、伦理、开放获取和图书馆员历史等领域,他是若干期刊的编委,也是《意大利图书情报学报》的主编。马乌罗·圭里尼自1979年起担任意大利图书馆协会理事,2005—2011年担任主席,目前仍是荣誉会员。他曾任2009年国际图联大会意大利组委会主席。
Updated 4/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