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松盛小说《风影》序
风影 / 丁松盛 著. —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 — 422 页. — 978-7-213-12118-0.
序
序二
读《风影》有感
顾犇
收到丁松盛老师的新书稿《风影》已有些时日,因其篇幅宏大,一直未能细读。直至年前年后,才得以通览全书,收获颇多意外之喜。
初识丁老师时,他的《乡野耕心》刚刚问世。那部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用带有浓郁绍兴方言特色的文字,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他的乡村记忆。书中所述虽是他那代人的经历,却也唤醒了我儿时的些许见闻,读来倍感珍贵。
转眼近十年过去,丁老师已近耄耋之年。这部小说《风影》,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系统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图景。虽是小说,却处处可见作者的身影,既有自传的色彩,又似口述历史的记录,更不乏艺术虚构的笔法。作品全方位呈现了当地建筑、饮食、农事、医疗、手工业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时代百科全书。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插秧、农具使用、医疗操作等生动细节,立体再现了那个年代。若非亲身经历,断难写出如此真切的文字。
正如丁老师在《乡野耕心》中所言:“我想把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乡村生活,从纸上展现出来以补缺失。”《风影》不仅延续了这一初衷,更将这些记忆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丁老师曾担任赤脚医生和基层干部,对那个年代的历史细节了然于胸。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对人物心理有着细腻观察和精准表达。更难得的是,他连当时工分计算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如在第二十二章中写道:“老俞说,按当前十折男劳力每天六角、女劳力每天四角的标准支付……”若非超强的记忆力,很难做到如此精确。
丁老师坚持让我称他“老丁”,这正体现了他的朴实个性。他的博闻强记,当得起“老师”之称。若要寻找绍兴的历史百科全书,老丁的小说或许是最佳选择。其文字的影像感之强,几乎可以直接搬上银幕。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常读外国文学,也尝试写作,但多为短文。老丁以高龄创作如此长篇,其精神令我敬佩。全书结尾处的主旋律升华,更彰显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2016年初读《乡野耕心》时,我以为那只是老丁一时兴起的创作。如今《风影》问世,方知这是他持之以恒的文化使命。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丁用写作丰富晚年生活,保存历史记忆,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这种养老方式何其有意义!
2025 年2月
顾犇,笔名三牛、书蠹精,1961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拥有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采编部主任等职,并担任国际图联编目专业常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200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
Updated 7/2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