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乐缘——顾犇委员谈读书与音乐

 

全国政协委员 顾犇(口述) 本报记者 郭海瑾(采访整理)



2020-09-05期05版

编者按:

《书山蠹语》《书人乐缘》《书蠹精语》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3本与“书”有关的著作。他喜欢读书,也喜欢音乐。他说,音乐对他影响至深。本期华夏口述版邀请顾犇委员讲述他与读书、与音乐的缘分及它们带给他的影响。

今年1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了《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一书,这是我一直期待的一本书,终于出版了。5月,启真馆邀我为读者们推荐一些关于音乐的书籍,我欣然应允。虽然我的专业不是音乐,但音乐一直伴随着我,我也很享受有音乐的陪伴。

我出生于上海,我的父亲爱好音乐,从小受他的影响,我也喜欢音乐。小时候,我学习的乐器是小号和口琴,打击乐也有涉猎。但从音乐中找到快乐是自中学时期开始的,那时候我是学校乐队中的一名小号手,常跟着乐队演出,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学习音乐、练习乐器都离不开抄谱子,于是也练就了一手抄谱子的功夫。我还记得,那时候大人们喜欢用蘸水钢笔抄写,我年纪小还不会用,便用普通钢笔剪掉钢笔尖磨平,竖着写细的符干,横着写粗的符尾;而且特别要用软的金笔头,剪掉笔尖不会有毛刺。那个时候,娱乐项目很少,电视也还没普及,晚上没事做的时候,就练习抄谱子……阿尔班小号练习曲、《野蜂飞舞》等,至今还保留不少抄过的谱子。

如今学习乐器的人很多,但我想能安静抄谱子的应该不多,也很少有人会有抄谱子的经历,也就少了几分抄谱子的乐趣。而那时的我抄谱子,主要是因为有很多曲谱是买不到的,也没有复印机,这样做,也是为了培养自己对音乐的爱好,锻炼自己的毅力。这一点,至今让我受益。

正是凭着这般毅力和对音乐的兴趣,我在进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工作后的前几年,于工作之余翻译了《简明牛津音乐史》。《简明牛津音乐史》很厚,只有翻译它的人才知道它有多难。当时有一年多时间,除去白天上班,天天晚上我得查阅、翻译到半夜。原本几人一起翻译的书,但由于太难,用时又太长,中途大家因为各种事情都离开了,只剩我一个人独自坚持,直到翻译完。如今,这本《简明牛津音乐史》已成为音乐学院学生必备的学习参考书之一,也算是给自己内心一点安慰吧。

近些年尽管工作繁忙,我也会抽出时间参加各种业余演出,或者去听一些音乐会,约上三五乐友,吹几段小号,乐声悠扬,乐在其中。我也结识很多音乐界的朋友,有时候还会帮忙“牵线”到国家图书馆演出、做讲座,把音乐的种子播撒给更多的人。

我喜欢音乐,也喜欢读书———

小时候看连环画,上学了就读科普图书,初中时读科学小实验和天文学,高中时读数理化和外语,大学时读数学和物理,研究生时读哲学和音乐,工作早期读文学和四书五经……

书,对于我来说,是须臾不离身的宝贝。当初之所以来到国家图书馆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读书方便。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风气很浓厚、学术风气也非常好,很多人爱读书,也爱读学术书,图书馆就是做学问的重要途径,我想进图书馆可以看更多喜欢的书。

当时,我翻译的那些大部头学术著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那些大型词典和百科全书。因此,我更加喜欢图书馆的工作,也从心底里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很有意义。在利用图书馆工作优势的同时,我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每天走进图书馆,与书为伴,感觉都像是一种特权,与它们对话、与它们分享。

近些年,我读书又多了起来。书也大多是朋友送的,有些特别想读的就自己去买。在我看来,读书是个人的爱好,为兴趣的非功利性阅读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比如,阅读音乐大师们的传记,让人心旷神怡,沉浸在音乐世界的同时,还能领略大师的魅力。

青年时代我最早听的交响曲,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工作以后,我曾经迷恋贝多芬的奏鸣曲。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表达了实现人类大同的理想。启真馆出版的《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讲述了贝多芬即使多年以来遭受身体上的折磨和感情生活中的磨难也没有被打倒,而正是这些磨难练就了他坚强的品格,从而造就了这个旷世奇才。书中作者一改其他传记的写法,不是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而是在介绍贝多芬生活和工作的事件之后,总有一章专题介绍重要的作品,让意犹未尽的读者如愿以偿。今年是贝多芬250周年诞辰,贝多芬随手写的几首短小的卡农曲,歌词都是“Arslonga,vitabrevis”,我认为“人生朝露,艺业千秋”这个翻译最能表达阅读这本书的心情。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邮票中的音乐世界》,也是我近期入手的一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这是一本邮票画册,收入1889年世界上第一套音乐邮票发行以来,一直到1999年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发行的与音乐家相关的邮票,涉及370位世界级音乐大师和243篇杰作。书中收入的几千张邮票中,要算贝多芬的形象最吸引眼球了,最早的是1889年德国阿尔托纳地方邮政发行的贝多芬纪念邮票,而后是奥地利、德国、塞内加尔等国家在不同时期发行的贝多芬纪念邮票。书本印刷讲究,装帧精美,而且还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肖像,要收集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浏览全书,也是一堂生动音乐史和音乐知识普及课。

疫情防控期间,因为有相对多的时间,便读了相当一部分书,有音乐的、有哲学的,有小说,也有与专业相关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寄送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乐舞人生:卞祖善八十感怀影集》。这是一本自传影集,书中回顾且肯定了卞祖善先生在芭蕾舞音乐中所作出的贡献———特别是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代人的红色记忆和经典作品。关于《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这个问题,卞教授说:“我虽然最初是这场‘芭蕾革命’的‘局外人’,但我仍然是这场‘芭蕾革命’成功之后的受益者。不仅如此,演出《红色娘子军》剧成为我指挥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卞教授所说:“音乐与我本无缘,是音乐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音乐,音乐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个性。”

从书中了解大师们的成长故事,从书中读懂大师们的心境、从书中了解一个丰富的世界。读书,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也与我不可分割。

读书有很多乐趣,也可以说是享受。

我至今仍记得在大学里读过的英国作家毛姆的《书与你》,对我影响很大,也是我爱书情结的一个源头。《书与你》是毛姆的读书心得和感想,也是毛姆精心开列的一个名著书单,涉及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简·奥斯丁等众多作家,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介。这也影响了我后来读书的一个习惯养成,那就是读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如今,我每读一本书,都会或长或短、或概括或评介,把书读透,从书中发现乐趣、享受读书的过程,学以致用。

虽然我现在从事的是一项与我大学专业截然相反的工作,但我一直认为,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比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与音乐的创造力:捕捉未知与无形》,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兴趣。仅从书名上看就觉得很有意思,一直很期待阅读。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再现数学与音乐知识的发现思路,从数学、音乐各自角度讲解了两门学科的本质精神,并由此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奇妙关联和各自的“创造”方法。作者中岛幸子重点讲述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特别讲述了音乐节拍与数学的关系、乐器制作中的数学、音阶中的数学关系,还有泛音、振动频率和三角函数。通过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音阶表,可以看出音乐与数字和宗教之间的联系。作者还总结了数学和音乐之间的共同特性,并且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描写这些特性:“音乐是自由的赞歌,是生之喜悦,是人生的凝聚。”“数学和音乐正是世界性的语言。它们与英语、西班牙语、中文一样,不对,是比这些语言更加普遍的语言……数学和音乐能够把即使不会说英语的人们也紧密联系起来。我通过音乐,与他人畅谈人生,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有一种可以不受国家、人种、历史、场所、文化和时代限制的感觉,这真是太奇妙了。”

其实,这并不是一本理论研究专著,而是用通俗易懂且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讲述数学和音乐的通俗读物,是一本我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有特色的好书。我想,在科技与人文艺术日趋融合的时代,我们读这本书应该会有新的体会。

说到此,我还想起了一本关于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书,它就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书中收入了著名天体物理学家S·钱德拉塞卡教授的7篇演讲,阐述了作者对于科学研究的动机以及科学创造模式的一般观点。书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1975年的诺拉和爱德华·赖森讲座《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这个讲座的名称也成为本文集中文版的书名。书中介绍了莎士比亚、贝多芬两人早年克服生活危机的方式,他们不断成熟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全部生活的有机结合,他们生命后期的伟大杰作,甚至在《暴风雨》和四重奏16号中显示出的告别心情,所有这些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科学领域中同样达到高峰的牛顿的创造模式,却与他们不同。但是,他们3人都有共同点,就是对美的追求。和谐之美,都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作者认为,追求科学的过程就是追求美,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

其实,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领域,或者是在艺术创作领域,做到一定的高度,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都会思考创造力的问题,还有对和谐之美的赞叹。作为科学家,作者能涉猎全然不同的领域,找出共同的规律,令人佩服。

每一次阅读,都是有温度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旅行;每一次阅读,都给心灵带来洗礼。我常常说,旅途是读书的好时光。其实,旅途也和阅读一样,都是增长见识、增添智慧的好选择。有书相伴,是幸福的人生。

(插图:▲顾犇 ▲顾犇(右三)在国家图书馆员工艺术节上演出 ▲顾犇部分著作)


"书人乐缘——顾犇委员谈读书与音乐",《人民政协报》,2020年第9期5日,第5版。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