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

 

2019年04月12日 15:44 | 作者:刘圆圆 李寅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人民政协网4月12日电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推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大湾区旅游产业又如何寻找突破、再立新功?

2019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观音山研讨会上,短短一天半的时间,与会嘉宾会议中讨论,茶歇时讨论,考察途中讨论,甚至用餐、散步时都在讨论。每一次讨论、每一条建议的背后,都代表各界人士对大湾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良好期待。

十一、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侨联原副主席李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发展应配合乡村振兴战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建成民主、富强、和谐、文明、美丽的国际化大湾区。他建议,“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应扩展为旅游“食住游玩,康体学展”旅游八要素,即饮食、住宿、多元出游方式、各种娱乐项目、康养度假、极限探险、游学及会展,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未来的方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所原所长、原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将大湾区的旅游产品概括为四类:都市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邮轮旅游。他认为,要结合“一国两制”和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点的特点,将大湾区打造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区。

同时,王兴斌还提出“中华旅游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中华旅游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资源互补、产品互补、客源共享。“‘一国两制’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国家的居民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里面,这对世界旅游者是有吸引力的。中华旅游共同体的核心是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目的地,市场共推、游客互通。”王兴斌说,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欧盟资金、商品、劳务人员自由流通,使用统一货币。欧洲共同体每年确定一个旅游主题,有统一的旅游政策,统一的旅游形象,统一的文化主题,就是欧洲文化之路。”

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旅游与休闲管理研究院院长刘伟表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底蕴丰富的岭南文化正是大湾区的特色所在。他认为,大湾区旅游发展首先应该制订规划、确定形象,特别是“在世界旅游舞台上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因此要尽快推动人员、资金等的互联互通。此外,刘伟还认为,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及地域特色、能够展示热情好客的中国传统特色服务也是大湾区旅游立足世界旅游的法宝之一。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华南分公司总经理王茂霖从一个旅游规划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的未来走向。他认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从外到内的思考逻辑:第一是外部环境,包括人口红利、产业创新、合作发展等;第二是内部的产品,包括如何实现品质提升、发展模式创新等。为此,他建议区内的旅游景区应抓住自身的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IP标识;同时应该去门票化,突破二次消费的瓶颈,融入全域旅游的大潮流。

中关村智慧旅游创新协会会长张德欣基于大湾区内人口总数为全国人口二十分之一、入境旅游已经具备良好基础等前提,提出要推动区域内人口先通过旅游流动起来,即“湾区人游湾区”。同时,区内的交通已经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全方位的格局,交通的便捷使游客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需要一个基于运营和服务上的旅游顶层设计,使游客能留下来,实现快行慢游。这有利于产业生态链的打造、区内经济发展的平衡、港澳更快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打造关于大湾区旅游一体化的品牌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表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在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建议,尽快在更高层面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规划,这有利于三地业界联通合作,这一点“非常关键”。此外,建立三地业界日常的联席机制,实现高效的治理,共同将大湾区旅游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从休闲研究的角度谈起,最终落脚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发展未来愿景。黄璜以欧洲地中海为例,介绍区域旅游一体化应该如何发展。他说:“地中海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湾区,它的旅游发展从多个单中心的旅游目的地,最终融合成了单个多中心的旅游目的地,最初大家是各具亮点、各具特色的单一旅游目的地,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最后形成一个旅游目的地,但有多个中心,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这可能是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愿景。”

西北大学旅游系主任梁学成认为大湾区发展旅游有足够的动力、活力和魅力。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即借势、借力、合作、创新。借势发展,是指借国家政策的利好;借力提升,是指借助国家的推动力,提升旅游业原有的服务水平和产品等级;合作共享,是指旅游要做好产业链,做好分工,还要与其他的企业、周边的旅游景区景点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是指旅游产品要在创新中拓展发展空间、寻找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建议,大湾区旅游发展要多关注文化的因素。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用来丰富旅游产品,又可以带动文化扶贫。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推动文旅融合。

日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粤港澳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研发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这为粤港澳旅游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刘圆圆)

编辑:张佳琪


安金明:加强协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旅游国际化的先驱,前提是做好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作为第一个主题发言的嘉宾,安金明曾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旅游协同工作,他认为,区域间的旅游发展,协同最为重要。“从京津冀一体化到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但如何才算做好区域协同,要看是否把这个区域当作一个旅游产品或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安金明表示,在内地制度、文化、习惯都比较接近的情况下,几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基于不同法律、不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阶段和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的背景下,各类专业领域的协同难度更大、更为复杂。

在安金明看来,政府、企业、从业人员、居民、社团组织、旅游媒体、旅游研究机构等都是区域协同的主体,但最核心的还是政府。“粤港澳三地政府的协同发展应着重在旅游公共服务上。”安金明举例说:“比如三地在旅游产业的战略分工上,广东9市、香港、澳门各着重哪类旅游产业,突出哪些旅游服务,都应相对明确,避免同质化发展;其次,广深五大机场国际国内航线如何侧重、港珠澳大桥如何让三地车辆更顺畅地通行,三地居民能否实现无障碍旅游消费等都属于协同的范围;再次,三地的旅游标识、对旅游者旅游知识的普及,安全保障、公共信息的供给,以及其他一些服务标准和咨询服务都应该相对统一。”

对此,安金明建议构建文化和旅游部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的高层协调机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优化大湾区“9+2”城市政府间的协商对话机制;推动大湾区旅游协学会、商会及旅游企业联盟的建立,加快建设大湾区旅游高校人才共享联盟。(李寅峰)

鲁晓明:推动湾区内旅游机构资质互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数条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打通了珠江的东西两岸,海运、河运、陆运和空运相结合的交通运输方式也更加紧密,区内一小时经济圈正在有效地形成,大湾区间城市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沟通更加便利。”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鲁晓明在发言时,先介绍了今年参加广东省委、省政府情况通报会时绘就的大湾区美好蓝图。

在他看来,连接区内,畅通全国,对接世界,让国内游客出得去,让国际游客进得来,是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的愿景,而这些陆续建成的硬件设施,也让这一规划愿景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但鲁晓明也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的建设不仅仅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并非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就可以实现大湾区区域旅游市场的有效融合,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一宏伟目标,更需要构建有利于资源共享、人员畅通交流的机制体制。

鲁晓明表示,粤港澳三地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以签订共同协议的方式,在一地两检的基础上,构建更加便捷的旅游通关模式,比如对跨境旅游的游客实施跨境互联网申报,三地信息共享,互相承认检查结果,对于旅游机构和旅游从业人员实施资质互认,允许旅游公司和导游跨区执业,实施三地共同认可的黑名单制度,三地互相承认纠纷处理结果等。(李寅峰)


陈南江:湾区目标为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规划纲要》中涉及旅游的内容不少,其中提出四个湾区的概念:即美丽湾区、休闲湾区、人文湾区、健康湾区,其实这也给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研究员陈南江结合《规划纲要》中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的定位,谈了他对于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走向的思考。

陈南江表示,美丽湾区建设中提出要把生态环境变得更好,这跟发展全域旅游理念相一致;休闲湾区建设不仅仅是观光旅游,还包括文化、娱乐、体育、餐饮等休闲产业,这也要求区内优化休闲服务,例如借鉴香港的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打造属于湾区的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等,特别是三地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广东省修建从潮州至湛江的1600公里滨海旅游公路,像一条珍珠项链,把广东和港澳的临海旅游点串联起来,也成为区内发展滨海旅游的一个抓手;人文湾区建设中提到了共建研学旅游的示范基地,把旅游做出品质,文化是必不可缺的抓手,区内的岭南文化、中山文化、华侨华人文化都可以成为研学旅游的文化支撑;健康湾区则主推三地医疗卫生界的合作,康养旅游由此迎来更大发展,区内的温泉、山地、森林、沙滩都是发展康养旅游的重要资源,再加上湾区的冬天温暖宜人,所以康养旅游将不只针对区内的居民,也会对华北、东北、西北的市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刘圆圆)

易开刚:重点打造“一程多站”旅游产品

“粤港澳大湾区内交通便捷,对于发展旅游业是重大利好,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易开刚说,比如游客数量激增,对于景区的承载量提出了更高需求,游客对景区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的需求也会增加。”易开刚结合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的一些经验和案例,对湾区内景区如何控制承载量和客流量、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如何提升景区吸引力等方面给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易开刚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景区应采用更多移动智能技术,引导游客合理规划线路;通过智慧化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美好的旅游体验;同时,交通设施的建成和完善必然会带动更多海外游客从港澳到访湾区内其他城市,因此开发“一程多站”的旅游产品显得至关重要。此外,还要整合区内的各种旅游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万人登山活动、新春登高祈福行、港深莞徒步祈福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吸引了更多旅游者。”易开刚认为,打造景区文化品牌将有力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刘圆圆)


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侨联原副主席李崴:

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发展应配合乡村振兴战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建成民主、富强、和谐、文明、美丽的国际化大湾区。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

尽快在更高层面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规划,以利于三地业界联通合作。同时,通过建立三地业界日常的联席机制,实现高效治理,共同将大湾区旅游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应多关注文化的因素,结合当地特色,推动文旅融合。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又可以带动文化扶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所原所长、原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

大湾区的旅游产品可以概括为四类:即都市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邮轮旅游。结合“一国两制”和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点的特点,将大湾区打造为世界著名的海外旅游区。

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旅游与休闲管理研究院院长刘伟:

大湾区旅游发展首先应该制订规划、确定形象,特别是“在世界上以什么样的旅游形象出现”。在整合岭南文化等要素的基础上,尽快推动人员、资金等互联互通,并最终以服务取胜。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华南分公司总经理王茂霖:

未来是全域旅游时代,景区去门票化,突破二次消费的瓶颈是能否发展好的关键点。门票降价之后,旅游资源单一、同质化经营、区位优势不足的景区将面临一定挑战,所以,旅游景区应抓住自身的特点,创新突破,打造属于自己的IP标识,以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关村智慧旅游创新协会会长张德欣:

推动区域内人口先通过旅游流动起来,即“湾区人游湾区”,这有利于产业生态链的打造、区内经济发展的平衡、港澳更快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打造关于大湾区旅游一体化的品牌目标。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

欧洲地中海地区旅游从多个单中心的旅游目的地,最终融合成单个多中心的旅游目的地,这一案例值得借鉴,这也可能是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北大学旅游系主任梁学成:

大湾区旅游要借势、借力、合作、创新。即借国家政策的利好;借助国家的推动力,提升旅游业原有的服务水平和产品等级;区域间要做好分工,在打造好产业链的同时还要与其他企业、周边的旅游景区景点协同发展;旅游产品要在创新中拓展发展空间、寻找突破。


"群策群力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人民政协报》,2019年第4期12日,第10-11版。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