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集腋成裘
□顾犇(国家图书馆)
《纸日月》 张冠生著 海豚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定价:89.00元
新得到的《纸日月》,爱不释手。在前一阵值夜班的时候读完,这几天抽空整理笔记。
俞晓群的序言很长,回忆了他们交往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作者的为人,以及他的著述。
本书的体例有点像“历史上的今天”,365天,每天都有历史上当天关于图书的故事。如果没有确切的日子,就会编排在当月的前面,或者置于附录中。若不是平时有心收集,要特意查找此类信息还不是很容易的呢。
读书的同时,随手做了一些笔记,以便读者窥斑见豹:
- 1989年2月2日,李锐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会见中国馆长王冀。馆中所藏李锐著作如《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龙胆紫集》、《窑洞杂述》、《新湖南的诞生》、《怀念十篇》等,均被找出。
- 1980年3月,博尔赫斯访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在与奥克朗代尔的交谈中,他说:“我最初读的是斯蒂文森、吉卜林、《圣经》……两种《一千零一夜》的译本。我现在依然在读着这些书。我一生中读的书不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
- 1889年3月3日,诺贝尔写信给一个熟人说:“请你费心请一位瑞典律师,给我准备一份遗嘱的适当格式。我头发已灰白,身体已虚弱,我必须避免死后的纠纷。我早应该准备了,不过我忙着许多其他的事。”
- 1956年4月,郑振铎在上海连续访问多家图书馆。其当天日记记载:“八时半,偕沈之瑜到上海图书馆,这图书馆有书一百三十万册,工作人员一百八十多人,工作效率不高。”
- 1965年5月15日,李约瑟在英中了解协会成立大会上致了开幕词,他说:“伟大和崇高的中国文化代表着全人类中将近四分之一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绝不可轻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国家……”
- 1944年8月,纳粹敲开了安妮和其他人躲避搜捕的那间阿姆斯特丹的密室,带走了所有的人。后来,荷兰友人在废墟中找到她的日记,然后保留下来。遂有我们今天可读的《安妮日记》
- 1975年8月30日,德国图书贸易代表团搭乘法国航空公司航班经由卡拉奇到北京,来争取中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
-
2009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本记录和总结公民阅读活动的《全民阅读蓝皮书》在深圳举行新书发布会。
2009年11月,陈丹青出席第十届深圳读书月论坛,表示“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爬起来出去都是应酬、都是谋生、都是作假,但是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很庆幸我没有变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安静不下来的人。这和我这么多年多多少少读书有很大的关系。书最大的好处是让你安静下来。”
1925年12月16日,海德格尔写信给雅斯贝尔斯说:“我衷心感谢您的来信以及您为解决书价问题而做的努力。施普林格即刻就回了信,同意降价20%。这些书这些天就会到。”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在上海逝世,其身后留下藏书六万多册。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从病房打出的最后一个电话,是要两本书……
1952年,出版总署向全国发出《关于征集图书、期刊样本暂行办法》,规定“凡公开出版的书籍、图书杂志……均应在出版后三日内由出版者按规定缴送样本。”
本人接触过作者张冠生多次,有思想,一个平实无华的人。在大师身边工作多年,从来不用大师的名义为自己贴金。出入官场,却是一身学究气。
他在后记里写到:“后来,读到一句话:‘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感动莫名”……“一个读者,为更多读者辑录这本小书,初心如此。”
作者从年轻时代就开始积累卡片,几十年下来,不忘初心,持之以恒,集腋成裘。特别是这几年,他在不同出版社频繁出书,也是水到渠成,当然也包括这本关于图书的小书。
图书装帧精美,用纸考究,是杨小洲设计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已经形成系列。在人们怀疑图书生命力的今天,这书也可以作为纸书爱好者的收藏佳品。
(注:删除线表示没有在报纸上刊登的部分)
《图书馆报》(China Library Weekly),2017年3月31日(第350期),第A20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126)
原文地址:http://124.207.48.191/epaper/tsgb/2017/03/31/A20/story/45720.shtml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