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图书馆采访之变与应变——关于图书采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顾犇(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很多方面,而且也许以后这些改变将不可逆。

  记得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就有同事主动来上班,安排图书接收、登记、支付、发订等工作。大家知道,一下子耽误半年多工作,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许会影响今后若干年。例如,如果不及时验收,经费支付不出去,第二年的经费就会受影响;如果不及时发订,第二年就不能及时到书。疫情无情人有情,我们很庆幸有一个有责任、敢担当、愿奉献的团队,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疫情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也很大,减少人际接触,保持社交距离,于是也只能取消各种会议、展览等活动。其实也反过来让我们反思,到底我们平时的人际交往有多少是必须的?

  每次参加大型展览,都觉得是财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没有几天的展览,展台耗资数十万,甚至展览后家具都被丢弃。现在大家不得不重新考虑视频会议和在线展览,网络展示图书信息,不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吗?尝到甜头以后,还会回到传统的方式去吗?也许今后就成为常态了。当然,必要的面对面沟通,还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重新设计会议和展览的方式,将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因为不与读者接触,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标,本来可以弹性管理,或者远程进行。20多年前,我们参考澳大利亚的经验,尝试弹性工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为考核困难,后来为了统一管理,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疫情逼迫我们再次考虑这个问题,并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了弹性工时,甚至有同事为了避开高峰时间,或者周末来上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居家办公期间,我们住图书馆宿舍的有优势,可以利用图书馆局域网进行编目工作,或者修改数据错误。在这几个月时间,我修改了一万多条数据,感觉也没有耽误工作。但是不住图书馆宿舍的,就必须用VPN技术才能正常工作,而VPN账户数量限制和速度局限不够,不能大规模应用,所以居家办公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们是否能考虑进一步改善网络环境,为以后居家办公创造条件呢?

  保持社交距离,对书商也是一个考验。这几十年来,书商都在发展信息系统,但是不同书商的发展速度不同,有的还没有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在居家办公期间,采访工作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在线目录系统选书订购、查重,提高了效率。疫情过后,大家是否能思考一下这个过程,给予信息化工作更多的投入呢?

  网络书店的兴起,使读者购买更便利,但一些稀缺的书,还是存在读者想找的书找不到,出版社或书店想卖的书卖不出去的问题。我30年前就在媒体上呼吁打造自己的在版书目(可供书目),中国出版集团、当当书店、人天书店等先后尝试了可供书目,未来尚需形成规模。疫情以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打通信息化渠道,连通出版社和书店的库存,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实现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理想。

  此外,疫情期间,各个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都提倡预约制,作为采编工作人员,也应该考虑预约制给采编工作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准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China Publishing & Media Journal),2020年9月8日(第2655期),第3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282)

原文地址:http://dzzy.cbbr.com.cn/html/2020-09/08/content_55897_12350471.htm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