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自然发生就是最美的时光——顾 犇:反对手机阅读,反对碎片化阅读

 

受访人:顾 犇(图书馆人)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顾犇(管理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代表作有《简明牛津音乐史》(译著)、《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书山蠹语》等。)

 

 

您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您认为,什么样的读书才是阅读的最美姿势?

读书没有实际用处,但又能改变人生。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中的如下段落,说得非常好(傅雷译):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读书的作用,就是这些。

我觉得,在公交车里读书是最美的姿势。

您觉得至今对您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本书是什么,甚至说改变了您的命运?

年轻时候读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印象深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2019年您读过的书里,请推荐印象深刻的几本书吧。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的李志铭著《旧书浪漫:读阅趣与淘书乐》。做了一辈子书,能读到关于书的书籍,也是一种乐趣。这书文字不多,也就10多万,但是插图确很丰富,包括书店的见闻,还有各种图书的设计。作者特别喜欢法国文学,所以文中介绍法国作家、法国图书、法国书店的内容不在少数。例如关于《恶之花》,就有多种角度的论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张冠生整理《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这样的书很有史料价值,属于口述史范畴,为后人深入研究历史提供了一手材料。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了解费老晚年所思所想,以及某些思想的发展脉络。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农民问题和文化问题。没有人为的加工的文字,最可信。张冠生先生的整理工作,给费老一个完美的交代,也给后人留下一份遗产。

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全根先著《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员的视角》。此书的出版,非常及时,为当前图书馆界开展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具有借鉴性、操作性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王子舟著《乡村民间图书馆田野调查笔记》。这本书是来自一线的调研结果,文字朴实,原汁原味。不仅对图书馆研究人员有参考价值,也提供了农民的文化生态真实描写,是首次对中国乡村民间图书馆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的研究之作。通过与乡村民间图书馆的接触,尤其是经过这些田野调查活动,我们看到乡村民间图书馆具有生成自发性、运行本土性、功能多样性等特征。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平著《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在改革的过程中,问题难以避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不能当指手画脚的评论家,而要当用于探索的积极实践者,深入一线,我们“看到前方巨大的光亮”,那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日]冈洁著《春夜十话》。作者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要推开学生紧闭的心门,让外界清爽的风滋润他们的心田。”中国学生以擅长数学而著称,但是在创造性方面,还普遍不足。读了这本小书,我们是否可以多思考一下情绪方面的培养呢?

2019年让您印象深刻的一场阅读推广活动是什么?其亮点和触动您的地方在哪里?

2019年,我参加“4•23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与20多位同事和全国公共图书馆代表一起宣读《服务全民阅读 共创美好生活——中国图书馆界4•23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在电视上看到我自己的身影,感受到自己在阅读推广中的一点微薄的力量。

现在是一个碎片化信息时代,您每天看手机屏幕时间多长,对碎片化阅读持什么样的看法?

每天看手机屏幕累计最多半个小时。我虽然熟悉各种新媒体,但是我反对手机阅读,反对碎片化阅读,提倡纸本书的阅读。我现在外出时候经常随身带书。

您有没有私藏的特别好的读书方法推荐和分享?

多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还随手做笔记,记录心得。如果能积累成比较多的文字,就写成书评发表。


《中国出版传媒网》(China Publishing & Media Journal),2020年1月21日。

原文地址:http://www.cbbr.com.cn/article/132543.html


转上一层 / Back to the Previous Level

转主页 / Back to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