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夏,一周之内,多年来致力于学术出版数字化的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两大数据库产品。6月9日的“列国志数据库发布暨国别国际问题研究资讯平台建设研讨会”、6月13日的“学术出版与数字资源建设论坛暨新版皮书数据库发布会”先后在京召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感慨说,这两大核心数字产品在一周内连续上线发布,是他们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无独有偶,6月10日,中华书局推出研发了10年、收录了自有版权的近300种古籍的大型数字出版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通过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在数字时代,已有多家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组建了数字出版部门,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前行者们既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也面临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6月13日发布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发展》的主题报告中,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熊丽晒出了某高校图书馆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2013年,该高校数据库登录人次(2500万)是到馆读者人次(140万)的18倍;电子图书浏览下载量(100万次)是图书外借册次(35万)的近3倍。另外,电子图书使用率远低于电子期刊,不到后者的1/10。同时根据2012年发布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各高校电子资源的馆均采购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馆均纸质文献购置费则逐年走低。
根据目前的用户使用情况,熊丽说,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服务的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馆藏数字化已成为多数图书馆的共识和今后的重点建设任务,电子图书将向提供更强的检索和更多的服务功能转变。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虽然读者在数字资源的使用上有极大的需求;但由于图书馆的很多服务可以被网络技术商替代,现在有图书馆人甚至提出大学图书馆可以取消,因为高校图书馆目前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分解到学校的其他部门来完成。对此,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中国正迎来智库全面发展的时期,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有所作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智库的作用不可或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智库主导国际社会事务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智库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状态。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缺失和影响力的弱小,严重影响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和公共外交的推进。因此,十八大以后,中国领导人反复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与国外大学图书馆承担了部分智库功能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资源满足不了智库大发展的需求,因为智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现实数据,甚至是大数据,但目前我国图书馆馆藏资源却无法直接拿来使用。也正因如此,高校图书馆将迎来大发展时期。面对中国发展新型智库的需求,图书馆对这类信息的眼光和采集就成了其重中之重。因为智库除了有著名的专家、政府高官做研究之外,智库背后更需要有一大批从事调查、从事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作人员。
以皮书和皮书数据库为代表的数字资源的建设即顺应了中国智库发展要求,皮书作为一种专题性研究报告,以定期连续发布的方式,通过媒体的话语转换和传播,影响社会精英,进而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引起机关决策者的关注和吸纳,最终影响决策。它基本上涵盖了智库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方式。皮书数据库的愿景是全力打造中国指数,建成当今中国发展最有影响力的话语平台;构建学术研究资源的全流程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并为中国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经典范例。
数字资源缺少评级标准
中国的数字资源缺少一套评级标准,成为当前诸多业界人士的共识。这一标准直接关系到出版商对数据库的销售定价和市场推广,以及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选择。
一般来说,数据商在向图书馆提供资源时,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规模和资源使用量是决定销售价格的关键因素。图书馆资源建设遵循“按需购买”的原则,只要“认为”符合图书馆业务需求就可纳入采购范畴,确定购买价格的“核心因素”很难衡量。
“大众类电子资源可以按照点击量和使用率来收费,但学术类数据库并不适用这一标准,其定价体系不应以下载率、转引率或访问率为标准。”谢寿光认为,只供少数专业研究者使用的专业学术类数据库不会有太大的流量;但若使用一次,其创作的价值和作用不可估量,或就能产生重大发明。他建议评价专业数据库的标准应按照专业标准进行制定,他希望能为中国数字资源的评价体系提供研究支持。
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的采访中,上海青浦图书馆网络中心主任陈亮和人天书店数字资源中心技术总监滕敬合也都谈到了数字资源没有评级标准的问题。滕敬合认为,目前很难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就其经验来看,根据办学层次不同和学科建设情况不同,中国高校基本各有各的标准,同样的数据库,在211全国重点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目前海外数据库虽有统计标准,但也没有评价标准,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介绍说。根据记者的采访,支持全文搜索和多个关键词搜索的数据库,更新频率更高的数据库,以及该校科研人员要求购买的数据库,在市场推广时较受欢迎。同时,开通试用,根据数据反馈也可以影响购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的评价体系,对数据库的内容与质量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更侧重在服务如使用统计、问题反馈与解决、培训,以及使用与存档,检索系统平台的界面、功能、效果和系统性能,稳定性和更新频率等方面提出要求。熊丽同时担任BALIS资源协调管理中心主任,根据大家的呼声,他们正在开展这一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数字资源缺少整合平台和统一入口
陈亮在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家公共图书馆,他们全年的图书采购经费中约有15%用来采购数字资源,目前正考虑如何把数字资源结构更加优化。购买的数字资源中,大众阅读的电子书最多,专业类数据库较少,因为经费有限,数据库采购首选使用人数和使用率。他认为现在数字资源使用的首要问题是没有一个整合平台,读者如果进行论文查阅,要打开中国知网、维普期刊、万方数据等数据库;要看期刊和电子书,需要打开龙源期刊、博看网等数据库,缺少一个统一入口。其实,不光在用户使用上缺少统一端口,当前也缺少一个统一的数据库销售平台,目前出版商等各家虽说纷纷进行数字化出版,大多规模小品种少,很难成库,若自建销售渠道,销售成本很高。
此外,目前用户使用较多的还是期刊论文库数字资源,电子书资源更新较慢,这也是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问题。这与出版商的销售策略和版权有关,相对于目前集中和全面的期刊数据库,电子书版权解决情况较乱,很多数据库在打法律擦边球。另据透露,目前中文数据库良莠不齐,雷同率过高,很多数据库通过复制粘贴打散整合成一个新的数据库进行售卖,不少数据库雷同率甚至达到80%。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6月17日(星期二,第2050期)第7版(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