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Ben Gu's Achievements
顾犇博士的主要成就
- 翻译《简明牛津音乐史》(128万字),并在图书编目有关音乐的标准制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 总结外文图书采访的实践工作,进行理论总结,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书籍,并培养出一批外文图书采访业务骨干。
- 系统补充国家图书馆外文缺藏图书,完善馆藏。
- 在引进集成系统之前,进行了大量自动化实验和简单的自动化普及工作,使得业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
- 重组西文图书编目流程,从手工到Bibliofile光盘,再到OCLC光盘,再到Aleph500集成系统。
- 探索西文小语种图书编目的新方法,处理了数千册小语种积压图书。
- 1992年在国内率先介绍电子图书,并提出电子图书的定义。
- 完善海外中国问题研究馆藏,对《论语》等经典著作的海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 参与国家图书馆集成系统Aleph500的选型、培训和切换工作,顺利实现外文图书采编流程的切换。
- 活跃于国际图书馆编目领域,主持术语、ISSN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ISBD等国际标准的修订,主持RDA等国际性标准的翻译,推动文献编目领域的国际交流。
- 活跃于国内图书馆采访领域,推动图书馆文献采购规范化,推动图书馆与出版业的数据共享。
- 积极参加国家书目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中国国家书目的编制工作。
- 数字出版概念的演化与界定 / 陈丹, 章萌, 侯欣洁. -- In: 数字出版研究, 2022年第1期·创刊号, 第38-45页:“随着20世纪末以来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出版时代的浪潮逐渐退去,网络出版时代到来。1994年,中国引入网络出版概念。李伟和顾犇提出,网络出版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活动’[5]。该定义强调网络出版活动的技术要素,即计算机网络技术。”
- 超星电子图书发展史 / 向晴, 杨新涯, 王彦力. -- In: 图书馆论坛, 2022年第10期, 第17-24页:“而‘电子图书’的定义和标准至今仍无明确的官方解释。1992 年顾犇提出的‘以电子的方式存储信息,并以电子的方式进行阅读的图书’[2]成为各界广泛接受的概念。”
- 全球电子书创新历程与中国崛起路径 / 唱婷婷, 杨新涯. -- In: 图书馆论坛, 2022年第10期, 第2-8页:“我国电子图书始于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以软盘形式正式发行《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中文电子图书的研究则始于1992年顾犇发表《电子图书的新趋势》[11],开启了我国电子图书研究领域的序幕。”
- 图情领域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 向晴, 杨新涯, 王莹. -- In: 《图书馆论坛》, 2018年第9期, 第127-1316页:“‘书蠹精’最早于2013年发出第一篇推送文章,接着是‘老槐’和‘阅读的未来’,其余公众号在2015年后才陆续发布。最早发布信息的前十人中有7人开通了微博,前四位的顾犇、范并思、赵亮和顾晓光为图情知名学者,表明图林人士对新媒体反应灵敏,对新兴交流工具兴趣浓厚。”
返回主页 / Back to Home
Updated 5/13/2023